学佛路上用什么心态学佛能快速契入佛菩萨境界呢?请问佛友念佛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南无阿弥陀

laoshi 心理科普 2024-06-20 13:50:02

导读:本文讲述了学佛路上的心态和念佛法门的问题,提出了发菩提心和专修一门一法的修行方法,并探讨了念佛法门中“南无”和“南无阿弥陀佛”的区别。文章最后强调,修行要念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能贪求感应,应保持至诚恳切,专心念佛。如下为有关学佛路上,用什么心态学佛能快速契入佛菩萨境界呢?请问佛友,念佛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南无阿弥陀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学佛路上,用什么心态学佛能快速契入佛菩萨境界呢?

1 修道要先有出离世间的心——否则被五欲干扰而偏离正道。

2接着,要扩大自己的心量:不仅是自己的家人获得超度,应该使一切大众都获得超度而快乐。——这就是佛教说的‘发 菩提心’。

3专修一门一法。

(这样容易达到理解佛说的‘空性’、‘不二’、‘众生平等’)

这样能快速契入佛菩萨境界 最难得 平常心

学佛路上,用什么心态学佛能快速契入佛菩萨境界呢?

2、请问佛友,念佛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更能引起阿弥陀佛的感应? 念佛时心里应想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师兄好。希望您耐心读完。

念佛时到底加不加这个“南无”二字?我们先看下“南无”的意思。

南无是梵文,翻译成汉语是:皈依,归命,救我,渡我等意。

加上后面的阿弥陀佛,连起来便是皈依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救度的意思。

净土宗念佛一法的宗旨,就是以深信切愿,忆佛念佛,临终前求佛接引,往生西方。而这“南无”二字,也就是念佛人往生西方的机缘。南无就是皈依,南无 阿弥陀佛,便是念佛人求生西方的的信愿所在。如果一个念佛人相信阿弥陀佛大愿不虚,相信阿弥陀佛临终接引,并且死后愿意往生西方净土,那这个信愿的心,就可以用“南无”二字来形容。

没有了南无,没有了皈依的心,那念佛念得再好,那也往生不了西方(净土宗第九祖藕益大师云:往生与否,全凭信愿有无)。所以为了让初学者在念佛的时候常常怀有一种皈依净土,归向佛国的心,还是不要丢下这“南无”二字为好。但如果自己的信心很足,愿力也很坚固,念佛念得很精进,自己心里知道自己念佛不是贪求人天福报,而是临终横超三界,往生西方,那您不念,也可以。心里常怀“南无”嘴上不念亦可。

但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有提醒大家,他说佛经上都是讲“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没有必要自立章程 去掉“南无”。而“南无”本是皈依,渡我等意,念出来也没有坏处。并且祖师觉得,老是只念四个字,容易松散,变成轻慢,贪图容易,所以还是建议您加上“南无”,把这句佛号念全。

至于念哪句更有感应,这个全在您的诚心。只要您至诚恳切,恭敬老实,那您念哪一句,功德都是一样的。

但是给师兄一个建议,就是不要贪求感应,这样容易落入邪见,以至于着魔。念佛人最主要的是信愿坚固,敦伦尽份,一句佛号常持不断,即便遇上一些感应境界,也不要执着欢喜,同样老实念去。《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您把自己体会到的境界都“作圣解”,那就要“受群邪”,不仅念不好佛,连精神也要出问题。所以您一定不要贪求感应。

恩。。

念佛时心里想什么,才算诚心?当然是全心全意想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了。印光大师引用了《楞严经》的一句话,常常教人念佛时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六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摄,就是把这六根都摄受住,眼睛不东张西望,耳朵不去听周围的杂音,鼻子不去乱闻,嘴舌也不说别的闲话,身体坐正不歪斜,意念不要随便妄想幻想,那么控制这六根来做什么呢?来让自己 净念相继!净念,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把自己的六根都管好之后,自己的心才能充分地,相续不断地 放在这句清净自在的佛号上。

这个念佛的方法,是大势至菩萨说的,大势至菩萨就是用这个方法,得到了念佛三昧,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师兄可以去搜索原文。。。如果您伴随着信愿这样念佛,那便算得上是诚心吧。

因为您念佛的时候心里只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妄想一来,马上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把妄想挤出去,这样长此以往地念下去,功夫深了,便会慢慢靠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您心里离不开这句佛号就像您的心念都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做的一样,只要一念佛,烦恼也想不起来,愁苦也想不起来,一切不顺不自在都想不起来,只有一句清净的“南无阿弥陀佛”在心间相续不断,这种感觉真的很不错。。呵呵。。我想这样应该算诚心吧。

念佛时尽量让自己全心全意想着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要去想佛的形象。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说: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这就是在建议我们,把心放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上,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去摄心,而不要去观想佛的样子。因为我们实在是五蕴至盛,妄想烦恼不断,实在是“心粗境细”,所以“观难成就”这里的“观”,指的就是 观想形象 难以成就。

所以从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开始,就建议大家少观想,把心力放在一句佛号上。

恩。。就写到这吧。写得有点多,希望您多谅解。师兄平时除了信愿念佛以外,还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持戒念佛也不行,所以一定要修净业三福,严格自己的德行操守,给自己培植福德因缘。。。最后愿师兄早成道业,莲池海会!

南无阿弥陀佛

请问佛友,念佛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更能引起阿弥陀佛的感应? 念佛时心里应想什么?

3、念佛到底为了什么

1。 人生有四大遗憾:

1、闻不到佛法。

2、学习佛法而没选择净土法门。

3、学习净土法门不能努力精进。

4、努力精进而不得法。

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佛说: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想要闻到正法,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太难太难了,如果您真想真修实干、了脱生死,还没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可以给您推荐一位真正的善知识:佟爱国老师,他把如何念佛、如何诵经、如何听经、如何改变错误的心念心态、如何辨别正法邪法、如何把佛法落实到生活中、如何与家人大众和谐相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和修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等等都开示得明明了了,让您少走弯路,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当您真正掌握正确的修学方法了,真正落实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佛会越学越法喜,烦劳越来越少,智慧渐渐增长。

您可以把他讲的法跟佛经及祖师大德的开示对照,看他讲的法是否入佛知佛见,再决定是否跟他学习,愿您早日圆成佛道,阿弥陀佛。

念佛到底为了什么

4、你是以什么心态学佛信佛的

学佛的人,学习的程度不一样,对学佛的认识也都不尽相同。

学佛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许多人,学佛仅仅是为了保平安,保发财,保健康,带着这种目的来学佛的人为数不少。

尤其是初学的人,对学佛的意义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学佛只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一点现世的安乐。

当然,一个学佛的人,是能够得到三宝的加持,能够得到佛菩萨的护佑。但我们要明确,学佛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生命内在的智慧;为了断除烦恼,了脱生死;为了将来能像佛菩萨一样利益所有众生。

学佛的人里面,大体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平时忙于学习和工作,生活单调乏味,周末到佛堂来聚一聚,找朋友聊聊天,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个项目。如果是带着这样的目的来学佛的话,那么学佛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不到佛堂来,还可以到其它地方去,可以到夜总会或亲戚朋友家去坐一坐,同样可以消磨时光。如果是带着这样的心态来学佛,就好比是“明珠弹雀”。明珠固然是可以用来弹雀的,但随便的一颗石子也能用来弹雀,珍贵的明珠仅仅换取了微不足道的麻雀,未免过于可惜。

另一种是把学佛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比起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比起自己在世上所拥有的一切,学佛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而,学佛是用整个生命在实践,他们甚至可以为此而放弃一切。

学佛和做人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觉得学佛只是来佛堂里磕磕头、拜拜佛,而不是将学佛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是没有把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真正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平时也念佛,也诵经,寺院里有活动也愿意参加,似乎也是在学佛,可是他的人生,他的品行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念佛是念佛,烦恼是烦恼,完全是两码事。他的烦恼得不到丝毫改善,他的人格也得不到丝毫提升。他干坏事时还是照干不误,骗人时还是照骗不误,他不会去想一想,他所做的这一切,是否符合佛陀的教诲?

这是没有将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学佛和做人严重脱节。

这样的情况,目前来说还是比较普遍的。

可能有的人会问,不学佛不是照样可以做人吗?做人为什么要学佛呢?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就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可以这么说,做人是我们终身的职业。这职业的特殊性还在于,我们无法请假,无法辞职,无法将属于自己的工作移交给别人。所以,如何将人生过得更好,过得更有意义,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在世间几十年的生存时间,看起来似乎很长,但如果和人类的历史相比,和宇宙的历史相比,我们每一阶段的生命实在非常短暂。

世间有很多人,因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过得百无聊赖,一天到晚想尽办法地打发日子,用各种各样的娱乐甚至毒品来打发时间。可见短暂的人生对他们来说,不是太短而是太长了。

其实我们一生所能拥有的这么几十年时间,除掉睡眠和吃饭,能剩下的时间并不多。

假如我们每天要睡八个小时的话,就要睡掉人生的三分之一。假如我们能活九十年的话,就要整整睡掉三十年,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呵!

人生本来就已经很短暂了,而真正可利用的时间就更少,年少的时候懵懂无知,年老的时候又精力不济。佛法告诉我们人生难得,所以这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一定要珍惜。

一方面是要过得幸福,一方面是要过得有意义,这是我们人生的两大目标。

很多人只是考虑前者,只是想怎么过得快乐,怎么过得开心,怎么过得幸福。

其实,如果不了解人生的意义,不了解幸福的本质,没有正确的获得幸福的途径。那么,我们为谋求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是和真正的幸福背道而驰的。

5、学佛的人都没有脾气吗?对任何事情都不会生气吗?

佛教讲忍辱: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种甘露;无智慧的忍辱,却是一种压抑。

村庄外,住著一只又大又危险的毒蛇。

它咬死了一个村里的人,并且用毒液伤了很多村民。一位慈悲的流浪圣者来到了这个村庄,每一个村民都向他抱怨毒蛇的恶行恶状,以及它如何伤害很多无辜的人。圣者问:‘在哪里可以找到这只毒蛇?’他立即动身前往毒蛇出没之地。圣者以其弘大的慈悲心将毒蛇唤到面前,他说:‘现在,你将自食恶果,很多村民都想捕杀你。如果你愿意向我保证今后不再做伤天害理的事、不再咬人,我会力劝村民们放弃捕杀你。

’几个月以后,这位圣者再度造访该村,这只快被打扁、遍体鳞伤的毒蛇,爬行到圣者居住的茅屋内,抱怨说:‘你看,我不咬人之后,村民便开始欺负我,即使我不反应,小孩子们依然拿木棍和石头丢我。看看我这一身,都是你要我不咬人的结果。’这名圣者很有智慧的回答:‘朋友,我要你不咬人,并没有禁止你发出嘶嘶的吓唬声。

学佛之人有智慧的忍辱于己于他人有好处,但不能消极的忍辱。换而言之,不是什么脾性都没有,而是心里没有怒的佯怒,于事于理,要靠智慧去决定圆融的解决方法。

6、为什么说佛教徒是快乐者

《联合早报》03年转载了路透社的消息说,佛教徒脑部扫描显示,他们确实是快乐而心境平静的人。

其实,凡是正信的佛教徒,由于长期受到佛教教育的熏陶,在现实生活中都体现出良好的调伏烦恼、处理矛盾的自制能力,保持良好的情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所有这些,就是当代心理学上所讲的决定人的“情商” 高低的重要因素。

“情商”是心理学上相对于人的“智商”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一个人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具有较高的“情感商数”。

换言之,是人的情商、而不是智商决定着一个人的事业成败和人生幸福。这表面上看起来与佛法不相干甚至想违背。但是,从更深的层次上,它实际上证实了佛法上所常讲的 “境随心转”, “一切法从心想生”的道理。

佛教的心理学广博深奥。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取得的新成就,其实在佛经上早就有所表述。

例如,“情商”概念提出后,当代心理学和成功学都把人们处理压力、承受挫折和面对困难的能力,看成决定人事业乃至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提高人的“情商”的方法上,他们提出了“积极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积极的思维要求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积极方面,并采取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积极方法。

例如,桌子上放着半杯水,积极的人看它是半满的,会这样想:啊! 我还有半杯水可以喝呢,结果自然就会很高兴;而消极的人看它则是半空的,会这样想:哎,就剩下半杯水了,结果就会很沮丧。可见,同是半杯水,不同的人看它,却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产生不同的感受。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不幸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对人所造成的打击是不同的。同样的事情之所以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就在于人们对待它的态度不同。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挫折和困境可以打垮一些人,却能成就另一些人。“积极的思维”提倡人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和处理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这样的口号:“虽然我们不能控制风的方向,但却可以调整风帆。”这和佛教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的风帆,就是能够转变境界的心。

老法师常讲,“相随心转”、“福随心转”,世出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不是随心转,心是主宰,是能转;所有一切万物,包括自己的身体,都是境界,都是所转,掌握了能转,一切都变成所转,我们才能得大自在。当代心理学上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也的确证明,当人们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境况也就真的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了。这些都证明了佛法上提倡的“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的道理。

能够理解和运用“境随心转”的道理,对于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自身修养而言,在面对所谓的困难、不如意和身处逆境时,就不必再怨天尤人、烦满胸中,而应“反求诸己”,从自己的内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法。也就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烦恼更不例外。因此,要去除世间的诸种烦恼,根本的方法是修心,保持心的清静无染。要保持心的清静无染,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否常常怀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

心理学上也讲,人的烦恼、焦虑、忧愁大都是由想得到或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念头所引起的。如果我们能摒弃这种只顾满足个人私利的念头,而经常以“我能给予什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那么,你就会发现,你的烦恼、焦虑和压力也就大大地减轻了。对于这一点,我是有亲身体会的。几年前,我曾是一名教师,当时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由学员为教员的教学效果进行打分评估的措施。

这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第一次上讲台的我而言,感到压力特别大。开始时,总是担心由于自己没有经验,得到的教学评估效果不好,面子上过不去。在上讲台的前一个月,我就开始担心,有时甚至寝食不安。后来受到这个思维方式的启发,我就转而这样思考: “我的讲座能够给予学员些什么?能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哪些启示和收获?”当我这样去想时,压力也就大大地减轻了,信心也随着增强了。

这种想法还促使我翻看了更多的材料,备课也相当充分。结果,学员们对我的讲座都十分满意,因为我的讲座恰恰回答了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对的、但又迷惑不解的问题。

可见,当我们从“我能得到什么”的观念转向“我能给予什么”的思维方式时,不仅会减轻烦恼、焦虑和压力,而且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因此,我对老法师所讲的要“放弃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放弃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的提法有特别深刻的体会。

简言之,只有放弃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的观念,才能真正摆脱这些无形的束缚,得到心灵的解脱和自由,做到“心纯净,行纯善”。当我们真能这样做的时候,压力和烦恼自然也就大大地减轻了。佛教有很多修心的方法,念佛法门通过念持佛号,去除私心杂念和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保持一心不乱、断除烦恼的最佳方法。这样看来,有修行的佛教徒必是快乐者无疑,是不需通过脑部扫描就能得知的。

最后,把 “境由心转”的道理运用在教育子女、待人处事中,也会受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既然“境由心转”,那么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善良、尊敬师长,那么就要从心里确确实实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是聪明善良、尊敬师长的,并能经常发现他们在这方面的进步,时时地称赞他们。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孩子们正是朝着你期望的方向成长。

如果有人对这个方法表示怀疑,那么就不妨想想老法师在讲座中提到的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所做的关于水的结晶的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水,我们的心善,水的结晶会非常之美;反之,当我们在发脾气、心地很凶恶的时候去观察这个水,水里面现的相会很不好看。这说明,水的结晶其实不过是人心境况的反应。水尚如此,那么对于人而言, 更加不会例外。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类似的故事吧:

有一个小孩,和朋友发生了摩擦,跑到山谷大叫,以发泄心中的忿闷。于是他就对着幽深的空谷叫着:“我恨你!我恨你!” 话音刚落,幽谷里突然传来“我恨你!我恨你!”的回响,久久不绝。

小孩子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伤心地对母亲哭诉说:“世间上所有人的人都恨我。

母亲问明原委,于是就牵着孩子的手,依旧来到宁静无声的山谷,“孩子,现在你对山谷喊:‘我爱你!我爱你!’”

小孩子照着母亲的话做了,即刻山谷从四面八方传来“我爱你!我爱你!”的声音。

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蕅益大师语)。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总是想着每个人都是有爱心的、友善的、乐于助人的,并同样也以友善和关爱的态度真诚地对待他人,那么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周围到处都为友善的人所围绕。理解了这个道理,也就能真正明了老法师常讲的“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境界。因此,佛法上常讲,迷与悟、凡与圣的差别只在一念之间。

科学的不断进步,从更多的侧面不断证实了佛法的深刻。

实践表明,佛法不仅没有与科学相冲突,反而经科学一再的印证,证明了它的永恒性和真理性。

例如,我们以上所讲的心理学上“积极的思维”模式的提出、日本科学家关于水的结晶的发现,证明了佛法上所讲的“境由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的道理;欧美科学家对通过实验证实了人有前世、以及存在着多维空间等等,则为六道轮回的事实和众多法界的存在提供了佐证;太空物理学中关于时空的相对性和有关宇宙起源问题上的新发现等,也都从某个方面证明了佛经上所讲的种种境界的真实不虚(详见钟茂森博士主讲的《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是象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越是对佛教赞叹不已。

然而,由于现代人对科学的偏执,任何简单的事实似乎都要通过科学的验证才显得更具说服力。其实,佛法的广博深奥,是人世间的学问所无法企及的。

记得一位法师曾讲,世间人做学问所用的不是真心,而是妄心、迷惑心,用这样的妄心去研究和理解这个迷惑颠倒的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就如同“顺流溯源”,也就是顺着河流的流向而去寻找河的源头,结果会越走越远,因此也是无法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方案的;而佛法教人首先去除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用真心来看待和处理世间的一切问题,这就如同“逆流溯源”,也就是逆着河流的流向而追寻河的源头,结果会越走越近,并最终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普遍承认佛法深不可测、而学佛人的智慧也普遍地高出一般凡夫俗子的原因。因此,老法师常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道理就在于此吧。

老法师说,正信的佛教是佛对九法界众生所进行的至善圆满的教育,他并非一种宗教形态,更不是搞迷信。

能按照这种理解接受佛陀教育,并遵照“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修行方法,久而久之,就会真正理解或达到“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的境界,从而达到对整个宇宙人生真相的认识。

可见,佛法教人通过内向的“反求诸己”而最终达到对整个宇宙人生真相的认识,因此,在佛教看来,无需借助诸如西方心理学家的心理实验或太空物理学家外向的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我们也能通过“明心见性”而得出关于宇宙深刻、真实、全面的认识;科学的不断进步,虽然不断从某个侧面证实了佛教的真理性,但世间的科学研究无论多么发达和精细,也不能彻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而佛教则为我们了脱生死提供了的具体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接受佛陀教育,并真正依教奉行,不仅能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现象了知无碍,而且也能够彻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使人真正能够离苦得乐。

7、学佛的感觉

因为在画佛菩萨时他们的智慧早已深深种在你的心里,只是那是什么你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这就是你为什么站在十字路口的原因。

如果有能力深入学习《楞严经》,把自己内心的智慧进一步打开,你会明确自己走向的方向。

你现在需要的是智慧的引领。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阿弥陀佛

8、念佛是念得什么?

念:南(音同拿)无(音同摩)阿(音同a)弥陀佛

很多人念阿弥陀佛的同时用念观世音菩萨来辅助,例如念两万阿弥陀佛然后念两千或五千遍观世音菩萨。

一般在家的净宗功课为:

1。如果家里有佛像的情况下

打扫家里,就是把供佛的屋子,虽好是所有的屋子都扫一遍,洗脸刷牙洗头,以上这些都要做好,佛前然后供水,之前的水可以倒掉可以喝掉可以倒到鱼缸里。。。随意,但不能直接用供水的杯子喝,要倒到另一个杯子,之后如果是初一十五最好公水果,水果每盘摆放要求单数,盘中水杯都要干净,然后燃三炷香,不要站在佛像正前方,要偏一点站,退后三步,两手的食指和中指夹着香拇指顶着香尾,火头朝前平举到额头,松开拇指把香尾在额头上顶一下,然后上前插到香炉里,还是不要在正中间,然后念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祥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念三遍) 然后礼拜,念南无十方三世佛,三遍,念一遍一拜,站着跪下磕头算一遍,在头部快要碰地前,手心快速的朝天翻一下,再翻回去,也可以不翻,翻手是咱们汉族的规矩,其它民族没有,然后念南无十方三世法,三遍三拜,南无十方三十僧,三遍三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三拜,南无西方极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遍三拜,然后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坐着念,也可以跪着念)念佛次数看你对自己的要求,有念珠计数的念最好,一般一开始念一万遍左右,之后会增加,如果能双盘的打坐念更好,可以念佛打坐,总之最好做到口念耳听心想,心口合一,身体也要调节到最健康正直的姿势,气息也要平和,可以出声念,但不要喊,自己能听见就成,也可以默念,不出声,但默念消耗心血,关键就是嘴里念佛,精力集中在听到的念佛声中,心态平和精神统一,完成后,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三遍三拜,然后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次数随意方法和之前念佛同,之后念南无大势至菩萨,三遍三拜,然后念南无莲池海会诸菩萨,三遍三拜,之后念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报此一身, 同生极乐国。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然后,如果你有什么祈求,可以说说常有人言,念佛是念四字(阿弥陀佛)好还是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好?因近代有人极倡四字,谓一心志求净土者,则以念四字为正,更谓此出莲池大师之言。然此说不当!

此法师言:“世尊在经上,教导我们“执持名号”,名号只有四个字。

“南无”是我们加上去的,南无是梵语,意思是皈依、归命、恭敬。所以从前莲池大师念佛念四个字,《竹窗随笔》里面有记载,这是他老人家自己笔记里面写的。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你老人家教人家念佛,是怎样教法?你自己念佛是怎么个念法?”他就说:“我教人念佛,教他念六个字;我自己念佛,念四个字。

”人家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你教人的跟自己念的不一样?”大师就说:“我自己对西方净土有坚定的信心、恳切的愿望,这一生是决定要去,非去不可,所以我就遵守世尊的教诫,执持名号四个字。我教别人,别人未必有信心,未必有这个愿望,所以我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换句话说,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还不想去的,加上“南无”好。客气一点,跟阿弥陀佛结个缘,种种善根,这一生不能去,还有来生,还有后生,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恭敬礼敬阿弥陀佛,那是对一般人讲的。真正决心要生净土,跟阿弥陀佛就不要讲客气,客套都不要,直截了当就是这一句名号。这客气话不必要,愈简单愈好,祖师给我们做了典范、给我们做了模范,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应当怎样修学。”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7946.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