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举例说明题感觉与知觉需要与动机需要与动机的概念是?重构心理学中关于感觉,知觉和动机之间的概念
导读:本文主要探讨了需要与动机的概念及其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欲求或需要引起的。动机具有激活、指向和维持的功能,能激发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还能使行为具有稳固和完整的内容,使人趋向一定的志向,并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需要与动机的关系是互补的,只有需要不迫切,就无法转化为动机,而有了客观的诱因,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如下为有关心理学举例说明题感觉与知觉,需要与动机,需要与动机的概念是?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心理学举例说明题。感觉与知觉,需要与动机
感觉是对事物部分属性的感知,比如苹果看起来是红的、吃起来是甜的等等;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感知,比如知道苹果是苹果而不是香蕉。需要是人的需求,比如口渴说明它需要喝水,更加本能。
而动机是人的想要做事情的原因之一,可以是更高层面上的,比如,有学习的动机,有画画的动机等等,不一定那么本能~~
2、需要与动机的概念是?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
需要和动机是有区别的。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欲求或需要引起的。
但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就是说,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如果需要不迫切,则不足以促使人去行动以满足这个需要。
第二,需要转化为动机还要有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的刺激,它既包括物质的刺激也包括社会性的刺激。有了客观的诱因才能促使人去追求它、得到它,以满足某种需要;相反,就无法转化为动机。
例如,人处荒岛,很想与人交往,但荒岛缺乏交往的对象(诱因),这种需要就无法转化为动机。
可见,人的行为动力是由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共同制约决定的。按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欲求或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即动机,它驱使人选择目标,并进行实现目标的活动,以满足需要。
需要满足后,人的心理紧张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产生,再引起新的行为,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二、动机的功能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如下三种功能。
(一)激活的功能
动机能激发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例如,一个学生想要掌握电脑的操作技术,他就会在这个动机驱动下,产生相应的行为。
(二)指向的功能
动机不仅能唤起行为,而且能使行为具有稳固和完整的内容,使人趋向一定的志向。动机是引导行为的指示器,使个体行为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例如,一个学生确立了为从事未来的实践活动的学习动机,在其头脑中所具有的这种表象可以使之力求注意他所学的东西,为完成他所确立的志向而不懈努力。
(三)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对行为起着续动作用。
当活动指向于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相应的动机便获得强化,因而某种活动就会持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就会降低活动的积极性或使活动完全停止下来。需强调的是,将活动的结果与个体原定的目标进行对照,是实现动机的维持和调整功能的重要条件。
由于动机具有这些作用,而且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因而研究和分析一个人的活动动机的性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3、心理学中动机强度的定义,及决定因素?
书上的定义不记得了,只能告诉你大概。
动机主要是必需要做的事与因为某种原因要做的事共同组成的,动机强度取决于需要性质
动机强度与工作。活动效率有直接关系,如动机强度不断增强有机体的活动就会越高活动的效果也就最好。
4、梦中杀人什么原因
有几种情况:
1。 阿赖耶识中前世影像的显现。
2。 梦,属于独头意识,是藏于内心深处的嗔恨心在梦境中爆发。
3。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现在每天电视电影媒体报纸满是杀盗淫妄的报道,看多了会在梦境出现。
无论属于哪种情况,这种梦没有关系,也不属于不好征兆。只要我们积极积德行善,孝亲尊师,必定吉祥。另外读诵《地藏经》可消除业障,夜梦安乐。
5、幼儿教育心理学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具有动机作用。情绪直接指导着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采取行动。 (2)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3)伊扎德等人提出,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复杂组织的形成是情绪的功能。儿童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4)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日渐稳定,逐渐形成情绪品质。情绪的品质特征是个性特征的组成部分。当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的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人格)结构。 (5)情绪的外部表现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之一,其作用不亚于语言。
幼儿无意想象发展特点:(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想象主题不稳定;(3)幼儿自制力的表现方面:(1)抗拒诱惑能力,即抑制自己,不去利用机会从事能够得到满足但是社会禁止的行动;(2)延迟满足,即自己愿意延缓目前的满足享受。
幼儿自制力的影响因素:(1)分心因素;(2)活动的特点;(3)同伴间比较;(4)成人的强化;(5)儿童自身的态度。
6、动机与需要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动机是促进一个人的活动的心理或内在动机。它的基本含义是,它能引起和维持人类活动,并引导活动达到某个目标,以满足个体的思想、欲望或理想。
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内在过程的结果。
动机是一种需要执行的动态性能,它需要静态而不被激发。人们在需要转换之前不能进行活动。只有当需求转化为动力时,人才才会开始行动。
行为并非都是由于需要引起某些心理因素(如偶尔的想法、一时的情绪冲动等)而不是必需的,也可能是行为的动机。例如,当一个运动员在训练时,突然想到一个朋友的不幸,他非常沮丧,可能还会中断训练。这种干扰的思想和情感也是动机,但不是需要,至少在当前的活动中是这样。
7、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激发是哪3个要素构成
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
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
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在许多有关动机的文献中,心理学家们往往用动机作用这一术语来描述个体发放出能量和冲动,指引行为朝向某一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种种内部状态和过程。
8、消费者的动机有什么条件
购买动机指人们产生购买行为的原因。动机产生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内在条件——产生动机的内在条件是达到一定强度的需要。需要越强烈,则动机越强烈;外在条件——产生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的存在。诱因指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在刺激,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9、简述动机的条件极其之间的关系
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或逃离某种需要的刺激。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去实现目标。目标得以实现就获得生理或心理的满足,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指向新的目标。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过程。
由此,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从而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每个动机都可以引起行为。但是,在多种动机下,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才会引起人的行为。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及其之间的关系?
动机之间的条件:一为内在条件需要 一为条件刺激。 二 内在条件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程度。
3 外在条件刺激是个体外诱因,他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外在条件一定是,个体对某一事物的动机强度与身体组织缺乏的程度直接联系。内部条件一定时,则对事物的动机强度随外部因素强弱而定。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7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