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嵩南山忆的点评,创作词曲灵感的一些益处方法

laoshi 心理科普 2023-11-04 02:36:07

导读:本文分别从音乐、诗歌和艺术三个方面对许嵩的《南山忆》和柳宗元的《江雪》进行了点评。许嵩的歌曲在带给人一种平和的隐逸山林之境的歌词中含蓄的一往情深更是勾起人淡淡的伤逝之憾和美好事物失去后的惆怅。柳宗元的《江雪》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和情怀。诗歌创作往往来自生活的最具象,比如看到一只笼中鸟,由此想到什么联想,让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有了象征意义。创作一首歌曲需要有好的文笔和想法,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如下为有关对许嵩南山忆的点评,一些益于创作词曲灵感的方法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对许嵩 南山忆 的点评

这是首中国风类型的歌,曲调冲淡而略有伤感,加上Vae柔和温暖的唱腔,在带给人一种平和的隐逸的山林之境的同时,其中更有一种含蓄的一往情深,勾起人淡淡的伤逝之憾和美好事物失去后的惆怅。

歌词的灵感可能来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名篇《离思五首 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歌词里不少句子堪称经典,特别是结句“花开后花又落 / 轮回也没结果 / 苔上雪告诉我 / 你没归来过”更是无与伦比,听之几欲令人心神摇曳,不能自持。

对许嵩 南山忆 的点评

2、一些益于创作词曲灵感的方法

创作往往来自生活的最具象,比如你看到一只笼中鸟,你会由此想到什么?请联想。于是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有了象征意义。这往往是创作的灵感来源。当然歌词要写得好,有想法却没有好的文笔也是一很遗憾的事。

建议多读宋词,真的会受益无穷。歌词与曲是相得益彰的,如果类似这种与飞鸟有关的歌曲创作,那我还想知道你个人的风格倾向?一首歌曲是可以写向好几个极端的。如果你在创作时候心情够好,那么,写铿锵有力的进行--“我要飞得更高”之类--当然不是叫你抄袭,委婉些,借鉴。如果浸透了忧伤,那么怎么忧郁怎么写。问题是要有一定的作曲功底噢。

按照你所说的,往往有些曲调回家就忘了--?你是不是还不会记谱呢?如果是的话,那就赶快补上噢,不会记谱的确是很遗憾的事。会记谱了有笔就ok,没有乐器也无妨。一般作曲的都是有了一个动机,然后记下来,再到乐器上弹来弹去,不停的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如果你要强记,那么只有想上几句歌词,不停的在心里唱。除了这样,好像只能跑到厕所里一看没人,哈哈,用手机先录下来。呵呵。

加油!@

一些益于创作词曲灵感的方法

3、柳宗元的江雪的意境分析

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和情怀。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

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

“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

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届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

“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

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

.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

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

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

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热点

网上多数在讨论《江雪》一诗是否是“藏头诗”。将《江雪》四句诗的头一个字裁取相连可组成“千万孤独”,苦闷悄然而出,越看越沉重。正好表现了诗人的峻洁心境。但江雪并非藏头诗,而是嵌字诗。

柳宗元的江雪的意境分析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1。 本句话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2。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5、韩红的歌曲《天亮了》表达的是什么意境?

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 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 2023年10月3日的一场灾难 让当时只有2岁半的潘子灏变成了孤儿。 看过今年3·15晚会的人们可能都还记得 晚会最开始的那首歌———《天亮了》, 这是歌手韩红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

可是谁知道这动人的歌声背后, 还隐藏着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生命的故事 2023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 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 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 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 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 下面我们要讲述的就是 发生在韩红和这个小孩之间的故事。 韩红连续两次在3·15晚会上演唱了《天亮了》这首歌, 打动了亿万电视观众。而在创作这首歌之前, 打动韩红、激发她创作灵感的又是什么呢? 韩红动情地说: “我就觉得是他爸爸和妈妈。

因为我从小没爸爸, 我5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然后母亲又不在身边, 所以父母的这种爱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但是有哪个孩子不愿意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呢? 我就觉得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 子灏的爸爸潘天奇和他的妈妈贺燕雯 两个人把孩子举起来了, 我心里觉得这是一个用伟大两个字 都无法去恰当体现的一个壮举。

这个壮举也许是出于父亲、母亲的一种本能, 也许是出于他们对孩子的一种爱,也许很多, 总之我看到这的时候,我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感受恐惧 如何将心中的震撼化为实实在在的作品, 是韩红面对的难题,为了完成歌曲的创作, 韩红只好去体验坐缆车的感受。

韩红告诉记者,春节期间, 她到成都青城山坐了一趟缆车, 自己亲身感受了那种上上下下、在在正常运转的缆车上, 韩红体验到了恐惧与无助, 而发生事故的贵州麻岭风景区, 缆车竟然是违章设计施工的, 甚至只能载客十多名的缆车挤进了36人, 当缆车几乎是垂直上升时,悲剧就更加难以避免了。 潘子灏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 当韩红见到当时只有2岁半的潘子灏时, 一段新的故事开始了。

韩红向记者讲述了她和子灏见面时的情景, 她说:“我一进门就看见了他,他就在一个角落里面。 我一叫他,他居然自己走过来抱着我, 于是我们俩在一起哭了好一阵, 就是让我自己尽情地去哭, 好像孩子跟我有很多话要说,然后我们两个人一直在哭, 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好像我对他也有很多话要说。

这个情景当时被家人拍录下来了, 但是今天我也不想给电视观众看, 因为我觉得那是属于我心里、 深藏在我心里最深最深的一种最真诚的东西。” 未婚女的母爱 尽管韩红愿意为潘子灏付出一个未婚女性所能给予的母爱, 但是,留在潘子灏幼小的心灵中的创伤并没有愈合。

韩红告诉记者,子灏他喜欢去当地的, 好像是一个百货大楼的游乐场去玩, 在小木船上,韩红发现每当她摇木船超过三下时, 然后小子灏就要下来,说那是缆车,他害怕。 可见这一件事情对一个幼小的心灵会有多么大的压力。 韩红说她一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 就特别恨那些对生命完全没有任何尊重可言的人。

再过几天,就是潘子灏的四岁生日, 得知小子灏扁桃体又发炎了, 韩红赶紧往广西南宁挂长途电话,在电话中, 韩红不停地问小子灏打针痛不痛, 小子灏告诉韩红自己虽然感觉痛,但却没有哭。 在电话中,小子灏叫韩红妈妈,这令她非常高兴。 韩红说他叫她的时候,她心里无比的喜悦。 当记者问她有一天她自己的孩子叫她妈时, 她是否会有相同的感受时,韩红坦言她已经想好了, 不会要孩子,因为她觉得一个就够了。

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 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 现在,潘子灏生活在韩红的关爱之中, 但是,留在他心灵的创伤却并没有愈合。 我们没有去打扰他, 因为我们希望他能尽早地忘掉这个噩梦, 拥有一个充满阳光的童年。

6、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导引】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

三、四年间的春天。

【词语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诗文译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诗文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

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诗歌特色】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创新赏读】

闲笔不闲(文/张雨生 )

诗贵精,容不下闲笔。实属闲笔,应删削。但是有些文字看似闲,实不闲,细细品读,那闲笔之中会生出另一番意韵。

深层的诗味,往往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间四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诗评家指出:四句之中,闲笔太多。他所说的闲笔,是指“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删去之后,诗为“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仅就吟景来说,原诗的形象和画面全都出来了。

然而,诗人写的是“春行”,不是“春景”,他要让西湖的春景随着他的“行”而流动。没有这八个字,春景是静止的;有了这八个字,静止的画面便流动起来。

“几处”是数量词。“早莺争暖树”,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冠以“几处”,这美的画面就不是一幅,而是多幅。这边有,那边有,远处还有。“柳浪闻莺” 为西湖一景,其实,春日西湖的四周,处处可闻莺啼。“谁家”是疑问词。

诗人并非着意描绘“春燕啄泥”,而是有意追问:“那啄泥的春燕是谁家的呢?”随着这一发问,说不定诗人会加快脚步,双眼紧盯着那只春燕,看它到底把春泥衔到哪户人家去筑巢。这么联想开来,不是比仅仅刻划“春燕啄泥”的画面有趣得多吗。“渐欲”“才能”与“几处”“谁家”一样,不提供形象,不组成画面,但加入诗中,却使形象得以扩展,画面得以延伸,自然之物会随着诗人的“行” 而流动起来。

朗朗吟诵是读诗,细细琢磨是品诗,好诗可读还耐品。有的诗初初一读,觉不出多妙,但慢慢品读,却妙气横生。直接读出的诗味,多来自直观的形象;间接品出的诗味,多藏在形象之外的“闲笔”中。

那位诗评家就当诗评家吧,千万别当编辑,更别当总编。

否则,白居易们的诗作投到他手里,他大笔一抹,说是砍去“闲笔”,实则伤筋动骨,那诗作的命运就惨了。

翻译:

漫步在孤山寺和贾亭边,西湖春水刚刚上涨与岸齐平,天空中的云气低垂下来,水色和天光连成了一片.有几处早早出窝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暖树上啼叫,那边不知道是谁家新飞回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各种各样的鲜花正逐渐开放,让人眼花缭乱,刚长出来的小草可以遮住马蹄.西湖东面的白沙堤上绿柳成阴,令人喜爱而留恋忘返

7、歌曲为什么会影响人的情感?

其实我觉得并不是歌曲本身影响了人的情绪,而是要看人带着什么样的情绪去听歌。

比如在开心的时候,听一些悲伤的歌也未必会跟着伤感。

当然了,歌曲的旋律肯定是会多少左右一点人的情绪的。因为人在听不同情感表达的歌曲的时候,肯定会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这首曲子的意境,会融入这个氛围当中。只有这样,才可以最纯粹最完全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所以, 不必太介意歌曲所带来的一些情感的变化,这样其实是最投入的方式。

8、《梦中的婚礼》这首钢琴曲的意境是什么?

《梦中的婚礼》法文原名为“MARIAGE D‘AMOUR”,直译过来应该是“基于爱情的婚姻”,“爱人的婚礼”这种译法更接近其本意。

这首曲子是法国作曲家及音乐制作人保罗·塞内维尔(Paul De Senneville)和奥立佛·图森(Olivier Toussaint)为理查德·克莱德曼量身定制的,出自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水边的阿狄丽娜》。

演奏的《梦中的婚礼》隐逸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梦之国的边境,一堆篝火冉冉升起,绵延,缭绕……

望着远处高高的城堡,他又回想起过去的一切。

这次回来,他不知道是对是错,但他却无法不回到梦之国。

离开6年,是该回来了。

暗夜里流星划过,留下了一道道眩目的光辉。

他依然记得第一次看到流星时,他的心中忽然有一种很失落的感觉:流星是不幸的,它的爱在天上,但是,从它成为陨落的那一刻起,它就注定了永远不能拥有它追求的爱。然而,他的老师却对他说,一个人在最幸福的时候死去,那么,他的灵魂就会成为一颗流星。

他永远都不能理解这种想法,离开心中的爱,那么幸福还能存在吗?

一片轻轻的白羽落在他手背,他抬起头,下雪了!冬天的梦之国就如梦般美丽,却也如梦般虚幻。

那些伤心的记忆,又一幕幕的在他脑中重现。

那一年的冬天,也是下着雪。至今,他还是觉得那一年,就像一场梦。只是,这场梦,他永远都不会醒。

认识她的时候,他只是一个14岁的少年,在魔法学院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她。

那一刻,他有一种感觉:他的生活,将会改变。是的,他的生活,的确改变了,他想不到这位让他以为是上帝遗留在人间的天使的女孩竟是梦之国的公主,他更想不到,他和她竟会成为朋友。

然而,他心里却十分清楚的知道,他,永远不可能只当她是朋友。因为,从看到她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注定了永远逃不掉爱上她的命运。这也注定了他从此将生活在痛苦中。他知道,即使他是多么的爱她,而她却永远不可能爱上一个平凡的人。

这使他不敢将这份爱对她说,只能将爱深埋在心底。

但是,有一天,他终于压抑不住心中澎湃的感情了,他向她表达了他的爱意……

他伤心地离开了梦之国,流浪在外的他,在寒冬中遇到了他现在的老师。他的老师收留了他,并教会他种种技能。

六年,一转眼过去了。

在这六年中,他一直遗忘过去的那一份情感。

可思念却像面粉一样不断发酵,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反而发现自己更爱她了。

六年中,他无时无刻不想她,无时无刻不爱她……

告别了老师,他要回梦之国找她。

如今他回到了记忆中。

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他在阳光中走向城堡。

城堡中一片喜庆的气氛,到处都挂满了彩旗,人们都欢乐的歌唱着。

“今天,难道有什么喜事吗?”他问一位路人。

“今天,公主将和邻国的王子举行婚礼!”一刹那,他听到了梦破碎的声音。他呆住了,六年的期盼,在一瞬间,划过他的脸,坠落在雪中。

一轮明月升上天空。当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缓缓的朝教堂走去。无论如何,他都要见她一面。

人们早已在王宫到教堂的路上等候着公主的到来。他站在人群中,静静地等待着。当公主牵着王子的手,走出王宫时,人群沸腾了。

他注视着公主的脸,这是他最后一次看到她了,从今以后,他将永远离开梦之国,他立誓要忘掉所有的记忆,忘掉所有的痛,忘掉深深的爱……

当她走过他前面时,他们的眼神碰到了一起。

忽然,他拨开阻挡着人群的卫兵,冲上前去。

卫兵拔出配剑,但是迟了,他已冲到了公主前面,他张开了手臂,那一刻,他看到了公主惊恐的表情。

“别怕,我会保护你的。”他轻轻地说。

他感到后背一阵刺痛,他听到了利箭穿过身体的声音。

缓缓的,他倒在她脚下。在刚才,没有人看到,对面的人群中,一支弓箭对着公主。

……

他睁开眼,她穿着婚纱,含笑看着他。在他们旁边,天使为他们唱着祝福的歌。

“这是梦吗?”他喃喃的说。“有梦,就够了。”他握紧了她的手。

……

一颗流星划过城堡的上空,仿如一滴幸福的泪。

9、朱自清的《歌声》 主旨

第一,对音乐的,作者不注重摩写乐声的真切,而着力写音乐的象征,写自己的主观印象。把自己各感官的感觉用听觉激发出来,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意境之中,那就是:“暮春微雨润花园”这一境界。这就比古代诗歌中的某些音乐描写有了独到之处。

白居易写琵琶声的确维妙维肖,但他未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诗的意境。他着重于逼真地再现琵琶演奏的音响以飨读者。如用“私语”声,“急雨”声,“莺语”声,“流水”声,“珠落玉盘”声,又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来写音声效果,但总其方法是运用“博喻”:以若干自然音响来喻比动听微妙的乐音。但这种种音响之间并无内在联系,而《歌声》却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清新恬静的天地里。

第二,他不拘于从听觉写声音,而是用耳听,用心想象,唤起“联觉”,从而让触觉、视觉、味觉产生一个“通感”。好象是“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三曲清歌节奏舒缓、平稳,调子绵软、欢快,于是他从触觉上感到了似有毛雨洒在脸上,似有微风吹拂衣袂,有温润、轻松、滑腻感。

他的视觉上好象看到温柔的光(但这里又不以视觉来写光感,而用味觉、触觉来表现:“甜软的光”),同时又写视觉感受的颜色也是“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和绿”,都渗透了作者心里的想象。下面,他又写音乐唤起人的嗅觉:园中的雨气重、没有了浓郁的花香,而飘荡着一缕缕的香气,夹着草丛气息、泥土滋味、新秧壮麦和绿柳的蒸气味。这里写香气用“饿了似的花香”也是妙笔。

浓重的花香阵阵袭人“鼻感”,使人感到似如饥饿者要吞食食物一样,这是对香气浓重扑鼻的形象写法。……在作者笔下,耳朵听到的个个音符都好象长了翅膀飞翔,飞到了听者所经验过的那种恬静幽然的境遇之中。

第三,对音乐意境的描写,文字细腻简捷,富于诗情画意。朱自清认为“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山野掇拾》)。他笔下的音乐也是一幅画,是他独有的“缜密漂亮”的“白话美术文”。

他“剖析入微,鞭辟入里”,是“精严圆密”的“分析的描写”。他不拘同别人,强调亲自体味,写出了自己“新异的滋味”“独得的秘密”(出处同上)

作品结尾一段写得并无多余。一般说,前几段写音乐意境如此具体精采,而开头又写了音乐感受,结尾写些什么好呢?大有要画蛇添足之嫌。但他却重扣住开头的感受续写下去。

如果说第一段的“令人心迷神醉”是一般化的概括,并无特色,那么这里写得就出神入化了:“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他不用“全身心沉浸在……”之类的套话,而是写出自己的感官都被音乐吸引了,统治了,俘虏了,占有了,而且仿佛身内的一切,身外的一切都被音乐占领了。偌大的世界上便只有歌声自己在唱着,在听着。世界变成了一个歌声的王国。

读到此处,我们可以想象到音乐的“迷人心醉”了。

10、古代诗歌中的三大境界是什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人生若想有所成,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三种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41205.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