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期望和赞许效应的奇迹:斯坦福监狱实验, THE STANFORD PRISON

laoshi 心理科普 2023-12-03 07:30:07

导读:本文介绍了三个心理学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霍桑效应和老鼠乌托邦实验。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得到相应的评价后,个体会在下意识里去实现期望和赞许产生的奇迹。霍桑效应是管理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案例,指被关注的人会提高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老鼠乌托邦实验是一个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实验,模拟了老鼠在一个物欲横流但空间有限的理想乐园里,最终会出现什么结果。如下为有关心理学中期望和赞许效应的奇迹:斯坦福监狱实验, THE STANFORD PRISON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期望和赞许会产生奇迹是心理学的什么效应

1、期望和赞许会产生奇迹是心理学的什么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名“罗森塔尔效应”。

最初源自希腊神话中古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爱上自己所塑造的雕像,然后雕像竟然变成了活人的故事。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同事真验证了这个神话故事的寓意。当他拿着一份针对一群学生的智力测验资料故作郑重地对老师说:“这些孩子都是百年难遇的天才、新近开放的花朵。”然后便离开了。八个月以后,当罗森塔尔再次返回学校时,发现他选中那群孩子竟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果然成了十分优秀的尖子生,而且个性开朗,与老师相处格外融洽。他的预言实现了。于是,罗森塔尔就以那个故事中国王的名字为名,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但后人为了记住这次著名实验中他的贡献,也将其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自验预言效应”。也就是说,当得到相应的评价以后会促使个体下意识地去实现它。

至于楼下所说的霍桑效应,是管理心理学中著名“霍桑实验”的产物。这与皮格马利翁效应还是有区别的。霍桑效应的特点在于,只要被关注就会提高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本身可能并不给予有价值倾向性的评价。

2、斯坦福监狱实验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怎么样

2、斯坦福监狱实验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怎么样

既然什麽資料都沒有那麽就由我來簡單介紹一下吧,這是一個在心理學歷史上很著名的一個案例。 該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傢Zimbardo等人在1969年展開的。 目的:調查人的虐待心理儭向是先天還是後天 參與者:24個大學男學生(無入監經歷,不吸毒,身體以及心理健康)作爲酬勞一天15美元。 地點:調查人員在斯坦福大學心理係的地下室… []

3、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将被试者分为三组:给前两组注射一种能够产生与情

3、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将被试者分为三组:给前两组注射一种能够产生与情

此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人的情绪体验,要依靠个人对外在情境的认识,而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又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往往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据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对自己多进行一些积极暗示,多与一些乐观、开朗的人交朋友,尽量避免受一些消极暗示的影响,积极调适自己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

4、著名的老鼠乌托邦实验

4、著名的老鼠乌托邦实验

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一个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家约翰·卡尔霍恩(John B Calhoun)进行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老鼠乌托邦实验,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一窥人类的终极走向。

约翰·卡尔霍恩当时想,如果把老鼠放在一个物欲横流,但空间有限的理想乐园里,最终会出现什么结果?于是他将一个谷仓改建成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世界,里面无限供给食物、水和筑窝材料,也没有天敌,唯一的限制就是这个有限的空间。然后他将4只老鼠像亚当和夏娃那样放入了这个“伊甸园”里

一,从老鼠乌托邦说起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生态学家John B. Calhoun进行了一场名为Mouse Utopia Experiment(“老鼠世界”又译为“老鼠乌托邦”)的实验。

他将4公4母总计4对白鼠放在一个由谷仓改建的实验场地中,这个小世界是一个边长为2.7米,高1.4米的的方形金属栅栏围成的空间,每一边各有四条垂直的,铁丝网做成的隧道,每个隧道都通往一些老鼠巢穴。

实验的小世界中,巢穴可以容纳3840只老鼠,食物可以供应9500只老鼠,水能供应6144只老鼠。这里没有天敌,科学家会进行定期打扫,因此也没有大规模传染病威胁,唯一有所限制的就是空间。

如果是按照大家正常逻辑推理,老鼠最多会达到多少呢?巢穴容纳的3840只?或者水能供应的6144只? 还是这个中间值?实际情况都不是,最终的这个模拟实验结果让众人瞠目结舌十分匪夷所思。

最开始老鼠数量急剧增长,每55天就翻一倍,315天时数量达到了620只,从那以后老鼠的繁衍速度开始下降,每145天数量才能增加一倍。第560天,老鼠数量达到巅峰——2200只,自此之后,整个种群数量开始下降,第600天的时诞生了最后一只幼崽。没错,整个老鼠乌托邦内,再没有一只老鼠幼崽出现,虽然之后出现过怀孕迹象,但并没有新幼崽诞生,整个老鼠种群竟然走向了消亡。

5、求一个哈佛著名实验

5、求一个哈佛著名实验

你记错了,是斯坦福大学

为了研究人及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心理学家津巴多(1972)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底下室中,参加者是男性志愿者。他们中的一半随机指派为“看守”,另一半指派为“犯人”,实验者发给他们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的规则。剩下的另一半扮演“犯人”角色,他们穿上品质低劣的囚衣,并被关在牢房内。所有的参加者包括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实验。看守们开始变得十分粗鲁,充满敌意,他们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刑和体罚方法。犯人们跨了下来,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极的反抗。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在那里“现实和错觉之间产生了混淆,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也产生了混淆”。尽管实验原先设计要进行两周,但它不得不提前停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大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够清楚地区分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

这个颇受争议的模拟实验表明,一个简单假设的角色可以很快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他们从中获得自我认同,无法从他们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

一个简单的假设角色可以很快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他们从中获得自我认同,无法从他们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

太平洋里有一个布拉特岛,在这个岛的水域中,有一种鱼,叫王鱼。王鱼分为两种,一种有鳞,一种没有鳞,有鳞没鳞,全是由自己来选择。

如果王鱼从小到大都没有鳞,就比较好活,一生都较为平静。但有的王鱼会选择另一条道路,让自己慢慢有鳞。它有一种本领,能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贴附在自己身上。王鱼先给这些小动物一点自身的分泌物,当它们被吸引后,王鱼便把它们吸干,慢慢地吸收为自己身上的鳞片——其实那不是鳞,只是一种附属物。当王鱼有了这种附属物后,会比没有鳞的王鱼最少大出四倍。

可怜的是,有鳞的王鱼,生命进入到后半生时,由于身体机能退化,那些附属物会慢慢脱离,使王鱼重没有鳞,那是一件痛苦难堪的事情,因为无法再适应这个世界,表现得异常烦躁,每一天每一刻都在绝望中挣扎。

这时的王鱼,常会自残,往岩石上猛撞,那场景,真是惨不忍睹。越是身上附属物多的王鱼,后来就会越痛苦。到生命的最后,常常会浮上水面,跳上跳下,挣扎数日,而后死去。死时的王鱼,身上红肿,到处是腐烂,眼睛也被自己撞瞎。

王鱼的悲剧给我们各种启示,有人说它启示我们不要为各种浮名俗利所累,有人说它启示我们不要过自己不需要的生活。

但我们在这里说的是,王鱼其实象征着生活中的某一类人,这类人因为环境给予的各种包装和名衔,真的以为自己是如何如何了,一旦除掉那些耀眼的东西,就变得一文不名。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并不是人们所说的什么劣根性的问题,在它的背后是着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定律:那就是人们对自己的某种假设,很快会成为现实。这称为一种自我实现效应。

晋国有个名叫乐广的人,有一次,他邀请一位朋友到家里喝酒。当这个朋友举起酒杯却忽然看到酒杯里有条小蛇,可是已经晚了,他把它喝下去了。

回家以后这人就生起病来,他认为是蛇作怪。乐广听说朋友病了便前去探望。朋友于是就告诉他得病的原因。乐广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酒里怎么会有蛇呢?他把朋友安慰了一番后回到家里,突然看到墙上挂着一张弓,他心里一亮,想到蛇一定是弓倒映在酒杯中的影子。

第二天,乐广又邀请那个朋友在原地饮酒,斟满了一杯酒,恭敬地请朋友喝。朋友一看连忙说:“杯里有蛇,我不喝!”

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让朋友仔细看,那位朋友顿时明白,没几天病就好了。

正是由于乐广的这位朋友一心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吞下了一条蛇的病人,于是果然就实现了。

为了研究人及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心理学家津巴多于1972年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底下室中,参加者是男性志愿者。

他们中的一半随机指派为“看守”,另一半指派为“犯人”,实验者发给他们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的规则。剩下的另一半扮演“犯人”角色,他们穿上品质低劣的囚衣,并被关在牢房内。

所有的参加者包括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实验。看守们开始变得十分粗鲁,充满敌意,他们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刑和体罚方法。犯人们垮了下来,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极的反抗。

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在那里“现实和错觉之间产生了混淆,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也产生了混淆”。尽管实验原先设计要进行两周,但它不得不提前停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大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够清楚地区分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

这个颇受争议的模拟实验表明,一个简单假设的角色可以很快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他们从中获得自我认同,无法从他们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

6、关于一个心理实验

6、关于一个心理实验

还有现在用得比较多的画房,树,人的测验,而是以此辅助了解,心理咨询师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做不做投射测验,和一个心理咨询师本身的知识能力程度有很大关系。

所以并不是说要这么做才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心理,也是受争议的地方,所以其实现在投射测验用得很少。

其实关于投射测验一直都很有争议,因为很多其他很多直接的测验会因为实验者效应等各种干扰变量的影响而影响实验结果。但正因为如此,对投射测验结果的解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了解测验的目的而自然做出反应,而投射测验是间接性质的,就是从你的反应中分析心理,比如出名的投射测验 有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属于投射测验中的一种这是沙盘疗法

7、划去亲人名字的心理学实验叫什么

7、划去亲人名字的心理学实验叫什么

美国的一所大学,在快下课时教授对同学们说: “我和大家做个游戏,谁愿意配合我一下。”

一女生走上台来。

教授说: “请在黑板上写下你难以割舍的二十个人的名字。”

女生照做了。有她的邻居、朋友、亲人等等。

教授说: “请你划掉一个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

女生划掉了一个她邻居的名字。

教授又说: “请你再划掉一个。”

女生又划掉了一个她的同事。

教授再说: “请你再划掉一个。”

女生又划掉了一个。

……

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了三个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教室非常安静,同学们静静的看着教授,感觉这似乎已不再是一个游戏了。

教授平静的说: “请再划掉一个。”

女生迟疑着,艰难的做着选择......

她举起粉笔,划掉了父母的名字。

“请再划掉一个。”身边又传来了教授的声音。

她惊呆了,颤巍巍地举起粉笔缓慢而坚决的又划掉了儿子的名字。

紧接着,她哇的一声哭了,样子非常痛苦。

教授等她平静了一下,

问道: “和你最亲的人应该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因为父母是养育你的人,孩子是你亲生的,而丈夫是可以重新再寻找的,为什么丈夫反倒是你最难割舍的人呢?”

同学们静静地看着她,等待着她的回答。

女生平静而又缓慢地说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会先我而去,孩子长大成人后肯定也会离我而去,真正陪伴我度过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

其实,生活就像洋葱,一片一片地剥开,总有一片会让我们流泪。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4573.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