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活动为什么有差异,同龄幼儿的身心发展为什么会不同有哪些因素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1、同龄幼儿的身心发展为什么会不同?有哪些因素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小儿的生长发育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后,一直受到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两者相互作用。
(1)遗传 父母的性格可以遗传给孩子。父母身材的长短也影响着下一代。近亲婚配者其子女智能迟缓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说明遗传与小儿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2)营养 妊娠期孕妇营养的情况与胎儿的发育有关。孕妇营养不足将造成胎儿在子宫内发育迟缓,营养过多会导致巨大儿,造成分娩困难。小儿出生后长期营养供给不足不仅影响体重及身高的增长速度,而且对智能的发育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但是营养过分可造成肥胖,对身心也会产生不良作用。另外,各种微量元素如锌、铁、碘等也与小儿体格和精神神经发育密切相关。
(3)疾病 孕妇妊娠期的疾病可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发生畸形。围生期产伤、缺氧、窒息、颅内出血等疾病可影响小儿智能的发育。出生后的急性疾病将使体重明显减轻,慢性疾病对体重、身高均有影响。有些内分泌疾病身材矮小。 脑部外伤及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后有时留有程度不等的智能迟缓。
(4)药物 妊娠期(尤其在初3个月)孕妇用药对胎儿的影响较大。出生后用药亦应注意,如较大剂量或较长时期给予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可致小儿听力障碍。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身高增长的速度缓慢。细胞毒性药物,抗甲状腺药物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长。
(5)教育 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的心理发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婴儿出生后第1小时的母婴接触,对婴儿今后性格、积极情绪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起奎“表率作用。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要防止娇、骄两气及生活自理能力差等弱点。另外,通过适当地教育,还能提高轻度智能迟缓者的智能水平。
(6)环境 充分利用日光、新鲜空气、水进行体格锻炼,以及合理的生活制度安排均可促进身心发育。家庭中要留有一些场所给小儿做游戏,做作业或放置自己的玩具、书籍。要避免环境噪声、铅污染、被动吸烟和家长的言行;这些因素均对小儿身心发育有不利影响。
总之,幼儿身心发展是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条件与个人主观努力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提供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决定幼儿身心发展,教育条件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特别是我们做幼儿工作的 , 更感到骄傲和自豪。启蒙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今天,时代赋予幼教工作者承担起教育的重任,我们责无旁贷、刻不容缓。我将 不断促使自己在实践中多探索,多研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用爱心去爱他们,用细心照料他们,用真情拥有他们,用诚心感动他们,脚踏实地地做好一名幼儿老师,和大家共同撑起教育的摇篮,把下一代培养好!
因为是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和方式。
2、谈谈对幼儿个体差异的理解?
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各种的精神、生活压力,这要求幼儿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未来人才打好基础提出了严峻命题。因此,幼教工作者应将尊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作为一项事在必行,行之必果的责任来完成。
一、因人施教的基本前提就是幼教工作者要了解、认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教育始于天然,趋于自然
当幼儿在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中经历了人生最初的3年, 带着初具倾向性的人格特征来到幼儿园时,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明显差异的个体。美国心理学教授加纳德就将人的智能分为八项(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并强调每种智能还包含次级智能,如,在音乐领域中次级智能就包括演奏、歌唱、作曲、指挥、评论、欣赏音乐,当然其他七种智能也都包含多种次级构成要素。除了智能差异外,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气质个性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教师要做的就是尊重客观的事实,及时发现,尽早发觉每个幼儿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日后做到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给予不同的发展机会、条件并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天然)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根据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一)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注重行为的正确引导
幼儿因遗传、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品质 ,如有的幼儿善于表达,有的就羞于启齿;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就文静听话;有的争强好胜,有的就胆小怕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幼儿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幼儿将玩具带回家,教师发现这件事,对幼儿A,教师当即用平和的声音说:“XX,你忘了把玩具放到筐里了,如果你喜欢明天再玩。”第二天,他又选择了那种玩具,收拾玩具时还特意跑来到老师面前说:“老师,看,这次我把玩具放好了。”而同样的事发生在幼儿B身上,教师当时却装作没看见,而是在离家前单独与他妈妈说了这件事,请她装作无意发现玩具,引导孩子自己还回玩具。果然,第二天他第一个来园,趴在老师的耳朵上悄悄说:“老师,我再也不把玩具拿回家了。”妈妈也非常感激老师的理解。为什么同样的事两个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呢?——因为两人具有个体差异。
幼儿A是一个活泼、聪明、善谈、大方的幼儿,家中较为溺爱。教师及时发现,现场“抓住”其错误,当时给予其改正的机会,自然顺势纠正,第二天他会为了面子将自己改正的决心表露给老师。如果交给父母解决,幼儿善于狡辩,容易造成家长、幼儿的不愉快,也失去了现场纠正的机会,就会错失良机。而幼儿B胆小、羞涩、是非辨别能力弱,而家长的教育观念又较理性,能理解、配合教师的方法。如果直接点出,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教育的作用适得其反。
当然对待幼儿的行为,教师必需学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曾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是否有能力,我们也并不真正清楚孩子的某种行为的用意是善的还是恶的,但是我们宁愿从积极的一面去相信,我们相信他是有潜能的,我们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这种相信会在无形中影响和改变我们对待幼儿的方式,而我们的期望最终也通过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改变成了现实:幼儿受到我们的行为的影响,我们也许感受到我们背后的积极的期望,也许感受不到,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二)认清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激励、引导幼儿取长补短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有的能呼风,有的能唤雨,有的力大无比,有的食量惊人。如果对九子各以他们不具备的本领要求他们、责怪他们,而不发挥他们的特长,这九个龙子也都不能成才。相同教育工作者只有认清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措施,才能激励、引导幼儿健康成长。如曾带过的一名幼儿小时在家发生过“因噎废食”的事件——3天没吃主食,只喝牛奶。为了提高他的就餐自理能力,班中教师达成共识,从不催促其吃饭,刚开始时,其他小朋友吃完饭收拾好餐具后,他才吃完,老师就帮他刷碗,慢慢的老师教他自己刷,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刷碗,不是目的,只是借此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锻炼他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样XX幼儿是一个非常聪明,智力发展有些超长的幼儿,但不喜爱体育锻炼。老师们便着重其做事要有坚持性、耐性的培养,鼓励其敢于挑战自己的弱势。如,中班我们以球类为特色,开始练习拍球时,他的球总是跑,几次下来就放弃了,练球时只是站在室内窗旁看小朋友练。老师便耐心引导,手把手教他掌握动作要领,只要多拍一个就及时鼓励,激励他坚持,最终他战胜了自己。恩格斯曾指出: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目标不可能达到,或者孩子自认为不可能达到,就会失去自信,从而失去努力的动力。所以教育者要认清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不爱说话的孩子,鼓励其展示自己的特长;不善表演的幼儿,排练时创造机会让其展示;活泼好动的幼儿鼓励其帮助老师、小伙伴做事,培养劳动习惯;文静听话的幼儿,鼓励其大胆发言、探索、操作……为幼儿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取长补短,健康发展。
三、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应体现于细节,达到“有而若无”的境界
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幼儿有机会接触符合自己特点的环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纳外界。如手绢挂钩的分配,展示墙每个幼儿展示框的安排,教师都要根据幼儿高矮仔细布置以利于每个幼儿自理。活动时桌椅的摆放方式应考虑有利于幼儿活动;教具、材料的准备丰富,既要考虑幼儿年龄、能力层次需要,又要符合活动内容;出示的先后顺序等等。例如,在手工区折啄木鸟活动中,我提供手工书、折好的啄木鸟成品、油画棒、彩笔等多种材料,由幼儿自己选择材料、手工书、成品、具体范例进行手工制作。有的幼儿借助手工书看符号标记折出了啄木鸟;有的是将成品拆开后还原从而把啄木鸟折出来的;有的是观察每个步骤的范例折出的;还有的是采用跟同伴学的方法折的啄木鸟。有的画、有的涂、有的制作、有的操作、有的玩,不仅自己主动自主地活动,还在他人的选择、操作中学到了新的、不同的知识、方法,幼儿忙得不亦乐乎。这正是将因人施教体现于细节,将幼儿的需要考虑周全,活动中达到“有而若无”的境界。
教师应是一位细心的倾听者,耐心的观察者,倾听幼儿谈论的话题,观察幼儿的兴趣、需要,从而了解幼儿。尊重、认识、研究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而因人施教,因为只有个体的充分发展,才能促进整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66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