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心理素质,韩信为什么能忍受胯下之辱
1、韩信为什么能忍受“胯下之辱”
大将军韩信可以忍受胯下之辱,是因为:
1、他有坚定的信念和人生目标。为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能够审时度势、忍一时之屈辱。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也。这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之一。
2、他有很强的理智,很高的情商——自我控制能力。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能控制住愤怒。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理智”,这也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之一。
3、他站得高,看得远,不被眼前的小耻辱遮住视线,也不把眼前的小耻辱当作耻辱。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之屈辱,也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之一。
4、他有很宽阔的胸怀,善于笼络人心,“为我所用”。故他当上大将军还乡后也没对当年的小痞子进行报复,致使小痞子们肝脑涂地为他效命。
为了将来做人上人
2、韩信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
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
我觉得是很刚瞻的人,有魄力做些别人不做的事;有远见。
自负而清高
忍辱负重
敏感、自负而清高
忍辱负重
3、淮阴侯列传中韩信有什么性格特点?
淮阴侯列传中韩信性格特点:
张扬自我、不注意收敛、能屈能伸、志存高远,忍辱负重、自恃功高、忠心。
看过韩信的传记,让我深思的不是韩信的荣耀与耻辱,飞黄腾达与死不瞑目,而是韩非——一代“英雄”的性格因素与其人生的结果。
韩信可谓是司马迁着意刻画的另一悲剧人物之一(注意,我没说“英雄”这个词),其出身极其低微,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地痞无赖——“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自然没有人会喜欢他。然而他又有着一般地痞所谓有的某些气质——强烈的自尊心和超人的忍耐力。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一个一无所有的恶痞子式人物哪来的这么大的自尊?还有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面对屠户的轻蔑挑衅:“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如果换作一个也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其他的人的话——一定,我料想会逞一时之勇,拔剑出鞘,以唤回自尊。然而韩信岂是一般人也(相信司马迁是抱着深切的同情心来写韩信的),他“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三个简单的动词,多少心理活动在其中啊!信知道自己的实力尚未凸现,现在还需要等待与忍耐,正所谓“切记潜龙勿用,静待飞龙在天”,也就是后来他自言道:“此壮士也。方辱我之时,我宁不能杀之也?杀之无名,故忍就于此也”。这是韩信性格之一——“忍”。
看似无赖的韩信骨子里却有一种“英雄”的情结,这一点是多么像刘邦啊!想当年,刘邦一事无成,好吃懒做,连他父亲也看不起他(这在韩信身上就是洗衣的老媪对他的歧视),但当看到秦始皇出巡时,不禁透漏出“英雄”的面目“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就说,刘邦与韩信在某些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也就是刘邦一直不信任韩信的根结之所在。这是他的特点之二——坚定的自己必定可以一展宏图的信心。
随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风暴,韩信也投入其中。然而却一再难遇明主,直到萧何和刘邦的出现。起初几经周折来到刘邦部下时,依然是个小小的无用之臣,只有萧何如伯乐一样识出了这批“千里马”。他可以冒着被误认为逃跑的罪名而只身快马追韩信,追回后力荐韩信:“……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这里我不再陈述萧何的恶识人之品质,而是要说明的是,为什么韩信要经过这一步——必须要人举荐,而不是“毛遂自荐”呢?这也是他的 性格特点之三——自负的清高。
上一个特点是十分矛盾的。既希望自己可也平步青云,又给人印象不好——相信没有几个“人主”会喜欢自负清高的人,即使是人才。所以只有在恰当的时刻遇到恰当的人——只有刘邦适合。他们性格的相似,他们志向的契合。然而注意,刘邦一直以来只是利用他而已,这一点从韩信攻下齐国而邀功做“假王”之时表现的最明显不过了,先是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继而得到暗示后,又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多么的生动形象!这之后,相信刘邦已经对韩信暗下杀心了。
然而无论如何,刘邦还是给了韩信他想要的一切,“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是啊,韩信我怎么能出尔反尔,恩将图报呢?这就使他的受制于人的原因,自始至终抱着对刘邦的报恩之心。几次被说,都坚决站在刘邦的那一方。从这一点上,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另一位悲剧英雄的身影——项羽。不是吗?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妇人之仁”和韩信的做法是多么的相似?他们性格的缺点注定了他们的同样结局,所以他和项羽都输给了刘邦!
关于韩信的死,有人认为是刘邦的猜忌功臣的俄缘故,有人说是韩信功高震主的恶必然结果,都有道理,但从时下流行的“性格决定命运” 来看,确实一点不假
4、韩信由布衣封侯再到身戮族灭有没有其自身性格的原因
有的,他不知道收敛锋芒。但其实主要原因还是他手握重权,刘邦不放心。
有的
5、韩信为何最后还善待了那个让他胯下之辱的人
《甄嬛传》里甄嬛在成为皇太后第一次探望乌拉那拉氏时曾经说:“没有你,何来今日的甄嬛?“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没有当年的那个莽汉,或许韩信还是当年那个连口粮都需要老父来接济的不得志的失意之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志向远大,在没有建功立业之前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出气。
之后他经历了那么多战争,胸怀已经很宽广了,善待那个让他受辱之人也能让他获得好名声
这样的动力,来自于争强好胜的心理,是愚蠢的行为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86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