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志?什么叫意志力,它的用处?
导读: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主动地变革现实的行动中的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调节作用。意识是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而意志则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意识是人的组成部分,是人体行为表现出来的规定和本质。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如下为有关什么是意志?什么叫意志力,它的用处?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什么是意志?
基本解释 1. 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如:人民的意志。
2、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它在人主动地变革现实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对行为(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心理状态)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调节作用。
人的行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机决定的,这些动机是为了保证生存和满足各种需要而产生的。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或社会有某种需要时,就会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从而进一步有意识地确定追求的目的,拟定达到目的的计划,并做出行动。
这种行动始终是由意识调节支配的,是自觉的、指向于一定目的并与努力克服达到目的所遇到的障碍相联系的。从产生动机到采取行动的这种心理过程就是意志。意志行动不同于生来具有的本能活动和缺乏意识控制的不随意行动,而是属于受意识发动和调节的高级活动。人的生活、学习和劳动都是有目的的随意行动,都是人类所特有的意志行动。
2、什么叫意志力,它的用处?
意志力可被视为一种能量,而且根据能量的大小,还可判断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薄弱的,还是强大的;是发展良好的,还是存在障碍的。这样,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
早在2400多年前的孟子,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意志力的重要性。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3、意识和意志有什么差别
意识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具体事物的存在、运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是每个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自主、自新、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
人的意识是人的组成部分,是人体行为表现出来的规定和本质,是人脑产生和发出的指挥人体行为的意向、意念、欲望、理想、方案和命令。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4、意志和观念的含义
一、意志
1、心理学上含义: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无意识的本能活动、盲目的冲动或一些习惯动作都不含有或很少有意志的成分。
意志: 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意志,即对实现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含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
2、哲学上含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两个相反的方面:一个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另一个是主体对客体的反作用。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互为前提、共同发展。价值关系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于主体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过程,行为关系则反映了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过程。意志的本质就是,人对于自身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
意志代表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充满正义和人性的光芒。
意志决定一个人意识(思想)层次的高低,思想指导行动,并最终通过言行具体表现出来。
二、
观念 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
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正确的的观念就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反映。人类的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的观念支配的,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
来源:同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密切联系的哲学术语。是在意识中反映、掌握外部现实和在意识中创造对象的形式,同物质的东西相对立。“观念”一词来自希腊文,原意是“看得见的”形象,在哲学史上这个术语有不同的含义。
观念是人们对事情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利用观念系统(观念体系)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活动,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观念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等特点。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观念清晰(观念可视,能用文字清晰表达)有利于做正确的事情,提高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观念与理念密切相关,观念是形式基,理念是基本。理念与观念关联。
没有观念就没有理念发(产)生。
5、信念与意志的区别?
信念就其内在产生过程来讲是指人们对基本需要与愿望强烈的坚定不移的思想情感意识,或者就外在表现来说是指人们在行为中对相应目标事物所具有的坚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信念极端的内在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学术观等方面的信仰,而信念极端的外在表现为如夸夫奔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坚定不移的行为志向上。
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和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无意识的本能活动、盲目的冲动或一些习惯动作都不含有或很少有意志的成分。
意志: 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
意志,即对实现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含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有可能实现的想象。理想是一种对未来的想象,但是,并不是任何想象都是理想。
理想既不同于幻想,也不同于空想和妄想。
理想是一种正确的想象,具有不同于幻想、空想和妄想的突出特点。
第一,理想具有客观必然性。理想的客观必然性就是理想作为一种想象,正确的反映客观实际,正确的反映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合乎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理想具有社会性。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理想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理想的社会性是指理想不是离开社会的孤立的个人的随意想象,而是由社会制约和决定的想象。
第三,理想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理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不同,追求的目标也就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形成的理想也各不相同。人们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决定,人们的理想在阶级社会中必然具有阶级的烙印。各阶级统一的理想是不存在的。
6、意志行动的心理结构
意志行动的实现过程是意志心理过程的完整展现,它不仅是行动的外部表现过程,还包括心理对行动的内部组织和调节。
因此,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又有一些具体的步骤和环节。
意志行动的水平往往是随着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不同而变化。就意志过程中的困难来说,一般可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
扩展资料:
意志对自己的内外活动具有调控性,这种调控性体现在意志对行为执行着两种功能,即激励功能和抑制功能。前者在于推动人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后者在于制止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动。意志的这两项功能在实际活动中是统一的。
意志的调控性还反映在克服各种困难上。人常常会遇到种种困难,困难通常包括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而外部困难是通过内部困难起作用的。
要克服这些困难,人就不能不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进行自觉的组织,就不能不进行自我调节。意志的调控性水平是以克服困难的程度来表征的。
7、意志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无意识的本能活动、盲目的冲动或一些习惯动作都不含有或很少有意志的成分。意志: 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志,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意志,即对实现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含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 研究发现,初生儿童还没有意志,他的行为直接受生理活动的控制。2-3岁的儿童开始出现意志的萌芽,这时的儿童能够初步通过自己的语言调节,按自己的目的去进行或抑制某些活动。 从3岁开始,儿童的各种意志品质,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逐步发展。6-7岁的儿童,在行动时已有一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但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意志才开始萌芽,家长应创造条件,为其以后拥有坚强的意志奠定良好基础。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5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