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心理学上什么叫态度,怎么才能学好心里态度
导读:本文主要介绍了心理态度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调整好心理态度。态度是个体对待他人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方面。为了调整好心理态度,个体需要保持随和的态度,并努力改变环境和接触的人对心理态度的影响。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和认知调节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如下为有关在教育心理学上什么叫态度,怎么才能学好心里态度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在教育心理学上什么叫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他人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方面。对态度的理解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展开。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态度是一种行为选择状态。态度往往表现为对一些类型行为的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它决定人们愿意不愿意去完成某些任务。态度是学习的结果。
纯生物学意义的人是无所谓态度的,只有在与他人、群体、社会相互交往的活动中,人们才可能形成一定的态度,并根据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因此,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产生的。态度具有导向性。态度一经形成,就会对后续信息的加工起着方向性的引导作用,指导着后续信息的感知、过滤、加工和提取,从而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
2、怎么才能学好心里态度
人是感情动物,不可能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要想把心里态度调整好,不是学的,没法教,只有靠你自己的心里意志和对自我约束,对什么事情都要保持随和的态度,你的心里态度会好点,还有就是环境和接触的人,也是能调节你心里态度的问题之一,要想把所以看开的人很少,你只能努力把自己的心保持一种随和的心态。
3、用心理学分析情绪知识
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格鲁斯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据此,他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依据鲁斯的情绪调节模型,在情绪发生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情绪调节,即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
1,情境选择
情境选择指个体对自己将要遭遇的人和事做出回避的或接近的选择,从而对可能产生的情绪作出一定的控制,情境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行为,它往往反映了个体对适当环境的一个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当个体已处于某种情绪诱发的情境中,对情境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之后,是指通过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即使对情绪做出一定修改,仍然可能对情绪进行调节。
2。情境修正
情境修正是通过改变和修正诱发情绪的情境的某一个方面和特点,而使情绪发生改变的努力和策略。例如,面对一个吵架的邻居,可以有三种解决方法:离开,忍受和制止。假如采取制止的方式,前去要求减弱噪音,就是情境修正的调节策略。情境的选择和情境的修正需要个体去改变所处的环境。然而,在不改变情境的前提下,调节情绪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每种情境也存在着不同的方面,并具有不同的意义,这样个体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注意和认识来改变情绪的产生过程。
3,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是通过转移注意和有选择地注意,对同一情境中的多方面进行注意上的调配,例如仅注意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就是对注意的调配。分心是将注意集中与情绪无关的方面,或将注意从目前的情境中转移开。专心是对情境中的某一方面长时间地集中注意,这时候个体可以创造一种自我维持的状态,如情绪专注是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体验和这些情绪的结果上。
4。认知改变
认知调节是通过改变认识而进行的情绪调节的努力。情绪的产生需要个体对知觉到的情境赋予意义,并评估自己应付和管理该情境的能力。每一种情境元素都可以有多种意义,存在多种认识,对不同意义的确定和选择,可以改变情绪产生的过程从而调节情绪。从情境的选择到认知改变,反映情绪调节所产生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不断深入。
5。反应调整
反应调整是指情绪已经被激发以后,对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等施加影响,表现为降低或增强情绪反应的行为表达。如果别人踩了你的脚,他没有表示歉意,尽管你很生气,但你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就属于降低性的反应调整。如果你的情绪被一个热烈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场合所激起,增强了你的热情,这就是增强性的反应调整。
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哪些
1、把别人当自己
2、爱是无条件的支持,而不是交换 1。海德的平衡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和评价之间趋向于一种的压力,强调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影响。
借助p—o—x模型,可以推知人们的感情及其平衡关系中包括了八种状态。其中有四种是平衡的结构,四种是不平衡的。个体将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在一定情景中,有许多解决不一致的途径。任何一种不平衡结构,都必须得到解决,以尽力维护其平衡。
在企业管理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员工对某人或某些实施方案的态度,尽力使员工的心理达到平衡,从而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投入生产中,提高生产效率。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比起海德的平衡理论来,更注重个体通过自我调节达到认知的平衡。费斯廷格认为一个人的两种认知元素直接的不一致,就是失调。认知失调的来源有:决策行为和与自己的态度相矛盾的行动。而认知的失调,会逐渐促使人们改变自己的态度。认知元素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分为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解除或减轻失调状态:(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他元素趋于协调;(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3)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在企业管理中,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来改变员工的某些态度,以达到他们认知的普遍协调。
3。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中,看重一个人是否参与态度的形成过程,从而会在改变别人态度时取得不同的成效。
勒温认为,改变态度的方法,不能离开群体的规范和价值。个人在群体中的活动性质能觉得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其中包括主动型和被动型。实验证明,就某一对象中,改变主动型人的态度要比改变被动型的容易得多,效果也比较明显。
由勒温的观点和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企业管理中,如果想改变员工的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就要努力让员工积极参与某些活动。
4。沟通改变态度理论中,强调了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一些媒介的影响个鼓动。通过沟通,可以显著地改变对某些事物和人的态度看法。但要讲究沟通的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沟通对态度改变的影响,倚赖于沟通者、沟通过程和沟通对象三个因素,沟通者需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过程要能充分了解对象的需要和动机,以其惯用的言语来传达。当然,即便是这两个过程都做好了,还得看看沟通对象的因素。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可以通过与某些员工的对话来改变其态度,尽可能使其与管理者达成共识,进而在员工中产生更大的影响,方便管理。
当然,除了这四种态度改变理论外还有其他相关的理论,各有千秋,但总的目的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影响别人,促使人们态度的改变。
5、怎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问题?
人的心理规律不像数学,物理一样可以用公式来说明,因为人总比物要复杂得多,所以目前为止没有心理公式帮助你分析。心理的东西有很大成分是主观的,并不是完全客观的,所以只要你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再参照别人的合理分析,一步步丰富自己的分析方法就可以了。
6、如何分析并整理一个人的行为、能力、情感、状态和态度等方法?
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待事物的价值观都不同,你可以从她的反应,她的观念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行为能力,你们相处,观察他遇事处理的时间,冷静程度。 至于态度就是要从她的衣服用品等等,情感也是,看眼神以及头发。
7、心理学方法
暗示教学法,人的潜力的挖掘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它都潜藏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深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特定的环境压迫下,在某种强烈的动机、愿望、目的及需要的促使下,它才会显露出来。暗示教学正是为了挖掘人的这一潜力而来的。
用各种方式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情景迫使人发挥出自己潜在的各种能力。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用眼神、动作等体态语言把自己的用意、愿望表露出来,让学生从中明白教师的用意所在。这种用体态暗示的特殊信息传递方式来沟通师生感情,尤其是在小学生言语交际中更为突出,它很委婉,却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
教师的一道目光甚至是一个手势,都能使某个学生或者整个班同学产生某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形成某种心理状态,有效地提高学习和效果。
8、怎么做态度测量
态度是可以测量的。 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是态度量表﹑问卷等。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是态度量表﹑问卷等。 在设计态度测量方法时首先必须明确态度对象。
态度对象可以是比较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但必须能与其他概念清楚地区别开来。态度的主要属性是评价性﹐亦即对一定态度对象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倾向。态度应在评价连续统上处于一定的位置﹐表示其方向和程度。态度与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需要有联系﹐这会造成自我卷入程度上的差别。态度不是直接观察到的﹐它的存在是通过可见反应显示出来的。
可见反应可区别为3类﹐即认知反应(同意或不同意)﹑情感反应(喜欢或不喜欢)和行为反应(支持或反对)。评价倾向可以通过上述任何一种反应来估量。信念方面通常只能通过认知反应来估量。
态度测量的组织程度有所不同﹐大致可区分为无组织的和有组织的两类。 无组织的测量方式是由被试自由表达对某事的看法﹐有组织的测量方式则给被试提供多项选择项目﹐供其选择。
二者各有其用途﹐前者可以取得较多信息﹐了解到事先未想到的问题﹔後者则易于记分﹐不易发生歪解﹐使反应集中于主要问题上﹐并适用于较大群体。
态度量表最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使用的前提是假定被试意识到并愿意表达他的态度。但是在某些敏感问题上被试可能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时就需要采用间接方法﹐间接方法是使被试不意识到自己受到评价﹐或者虽然意识到但不知道评价的是什么。
可以假借评价其他方面如逻辑思维能力的名义评价态度。态度量表通常是由一系列有关所研究态度的陈述或项目组成﹐被试就每一项目表达自己同意或不同意的方向以及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把反应分数加以整理得出一个表明态度的分数。
瑟斯顿量表 一个早期的态度量表﹐是L。L。瑟斯顿及其同事E。J。蔡夫于1929年提出的﹐称之为瑟斯顿量表法。
这个方法首先搜集一系列有关所研究态度的陈述或项目﹐而后邀请一些评判者将这些陈述按从最不赞同到最赞同方向分为若干类﹐譬如11类。 经过淘汰﹑筛选﹐形成一套约20条意义明确的陈述﹐沿着由最不赞同到最赞同的连续统分布开来。要求参加态度测量的人在这些陈述中标注他所同意的陈述﹐所标注的陈述的平均量表值就是他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分数。 瑟斯顿量表法提出了在赞同或不赞同的因次上测量态度的方法﹐这是它的贡献。
这个作法迄今仍是多数量表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这个方法复杂﹑费时和不方便﹐今天已很少使用了。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8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