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身体动作类型,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导读:本文主要介绍了学前儿童身体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包括走步动作、跑步动作和跳跃动作。其中,走步动作的基本要求是两脚一个同时离开地面的阶段,跑步动作的特点是两脚有一个同时离开地面的阶段,跳跃动作的特点是形式丰富,包括预备、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阶段。文章还强调了动作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幼儿期的特点是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如下为有关简述学前儿童身体动作的类型,.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具有哪些基本的规律?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简述学前儿童身体动作的类型
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
1、走步动作的基本要求 上体要保持正直,自然挺胸、头正,眼睛向前 方看,肩膀肌肉放松,以肩为轴,两手臂前后适 度地自然摆动,向前摆臂时肘部稍弯曲,幅度要 随步幅而定;步幅大小要适宜、均匀,抬腿要向 正前方,两脚落地时要轻,脚尖稍向前方,避免 “内八字步”或“外八字步”;走步时,精神饱 满,节奏感强 。
2、跑步动作的特点及基本要求
1、特点: ①两脚有一个同时离开地面的阶段,称为腾空阶 段 ②跑的每一步可以具体分为脚着地的支撑阶段 (落地和后蹬)和两脚离地的腾空阶段
2、基本要求: ? 跑步时向后蹬地用力,向前摆腿方向正、幅度大,膝放松;用前脚掌先着地,脚尖朝前,落地轻而稳;上体稍 前倾,两手半握拳,屈肘前后自然摆动,眼往前看,用鼻 或口鼻同时呼吸,自然而有节奏。
圆圈跑时,整个身体自 然向圆心方向倾斜。
3、跳跃动作的特点和活动目标 ?
1、特点: ①形式丰富,包括预备、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 阶段。 预备阶段:有原地和助跑两种形式,预备动作是 屈腿、体前屈、臂后摆;要求中速、短距、自然 放松,不要捣步、减速。 起跳阶段:有单脚跳和双脚两种:单脚起跳时, 起跳腿要用力蹬直,摆动腿要快速,幅度大;双 脚起跳时,腿蹬直、臂摆起。用力蹬决定了高度 和速度。
腾空阶段:越过障碍、不越过障碍,障碍有垂直 和水平之分,基本任务是:保持平衡、不触及障 碍物、完成摸物等。 落地阶段:有单脚和双脚之分,单脚落地要求继 续向前跑动基本以缓冲不要停顿,双脚落地要求 屈腿缓冲,保持平衡。
2、基本要求: 屈膝摆臂,四肢协调,用力蹬地跳起,落地 动作要轻,全身保持平衡。
4、投掷动作的特点和活动目标
1、投掷动作的种类和特点 ① 种类:掷远、掷准 ②掷远: 目的:将投掷物尽可能投得远一些 特点:挥臂、甩腕动作十分关键,要善于合理地利用上肢 及腰背部位肌肉的力量;在挥臂、甩腕掷时掌握合适的出 手角度与出手时机也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投掷物行进的 方向和远度。
动作种类:正面投、背后过肩投、半侧面投、半侧面转体 肩上投掷等 重点和难点:挥臂动作、转体动作 ? ③掷准: ? 目的:尽可能投掷物击中指定的目标,靶有静止 和活动之分。 特点:需要具有一定的肌肉力量;具有良好的目 测能力及动作的准确性;难。 动作种类:肩上投、胸前上抛、胸前下抛、地上 抛滚球等。
2、投掷动作的基本要求 ①肩上投掷基本要求: 预备姿势:半侧面站立,两脚前后开立约与肩宽,重心在 后脚,稍后仰并转体约45度,臂后向上高举肘关节微屈, 眼往前看。 用力动作:蹬腿、转体、挥臂,甩腕将投掷物投出。 ②拍球基本要求: ? 两脚自然站立,腿稍弯曲,上体稍前倾。拍球手和肘自 然微屈,五指自然分开,手心向下,用手臂、手腕和手指 力量拍球。开始学时可“打”球,然后逐渐做到“按压”。
行进拍球的动作基本不变、主要是拍球点应在球后上方。
2、.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具有哪些基本的规律?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儿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在这里,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
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却是一个以个体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能的发展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生理机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内部生理机制。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点,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变化,作为生物性个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必然受到人类发展特点的制约,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
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
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
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的情况。例如,3~5岁的儿童的语言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的水平。
(三)阶段性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点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而到了儿童时期,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
只有到了青年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才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才成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特点。
(四)个别差异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例如,同样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
同年龄的儿童,也会由于他们各自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差别,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方面的差异。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对方沟通。而听力正常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实现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
以上这五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
从总体上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3、俩个月的宝贝发育特征
两个月的孩子从外貌上看长大了许多。
体重 男婴约6。03公斤 女婴约5。48公斤
身长 男婴约60。30厘米 女婴约58。99厘米
头围 男婴约39。84厘米 女婴约38。67厘米
胸围 男婴约40。10厘米 女婴约38。78厘米
坐高 男婴约40。00厘米 女婴约39。05厘米
动作发育 孩子仰卧时,大人稍拉其手,头可以自己稍用力,这完全后仰了。他的双手从握拳姿势逐渐松开。
如果给他小玩具,他可无意识地抓握片刻。要给他喂奶时,他会立即做出吸吮动作。会用小脚踢东西。
语言发育 婴儿在有人逗他时,会发笑,并能发出“啊”、“呀”的语声。如发起脾气来,哭声也会比平常大得多。这些特殊的语言是孩子与大人的情感交流,也是孩子意志的一种表达方式,家长应对这种表示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
感觉发育 当听到有人与他讲话或有声响时,孩子会认真地听,并能发出咕咕的应和声,会用眼睛追随走来走去的人。
如果孩子满2个月时仍不会笑,目光呆滞,对背后传来的声音没有反应,应该检查一下孩子的智力、视觉或听觉是否发育正常。
睡眠 两个月的孩子睡眠较一个月的孩子要短些,一般在18小时左右。白天孩子一般睡3-4觉,每觉睡1。5-2小时左右,夜晚睡10-12小时。
白天醒一觉后可持续活动1。5-2小时。
4、幼儿心理学幼儿的想象普遍特点有哪些
(1)想像的主题容易变化。
这是因为婴幼儿的神经系统还不够健全,神经活动还不够稳定,所以婴幼儿常常在想像中把一种东西变成另一种东西,而不管这两种东西之间有没有共同之处。幼儿想像主题不稳定,不能长时间想像同一主题,极易改变想像的焦点。
如在画画时,开始想画小乌,在画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又改画别的东西。拼插游戏中也常常是这样,开始一般没有固定的想法,常常是在插的过程中,随着手中玩具的改变而产生新的想法。随年龄的增长,孩子想像的主题会较稳定,在游戏、画画、格积木前都会有一定的想法、并能根据想法去做。
(2)想像夸张且易与现实混淆。
幼儿的想像常常带有夸张的成分。
幼儿画画时,会把他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得特别大,如兔子的耳朵、猫的眼睛等。另一方面,幼儿又容易把想像和现实混淆起来,把自己的想像当成现实,如他非常喜欢恐龙,就告诉小朋友自己家里有一个大恐龙,每天骑着玩。父母要注意把孩子的想像和说谎区分开来,不要误解孩子,他往往把想像的东西当作现实的东西,并且说起来有声有色,奸像是他自己耳闻目见的事情。
(3)幼儿想像受兴趣的影响。
幼儿感兴趣的事情、熟悉的事情往往能引起他们的想像。如孩子对喜欢的故事百听不厌,在讲自己喜欢或熟悉的故事时能加上自己所编的情节。
容易对想像的过程感到满足,而不去对想像的目的和结果加以认真的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是婴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相对成人而言比较浅,抽象思维的能力也比较弱。
幼儿的再造想像多于创造想像,如孩子们非常喜欢玩的过家家等角色游戏,游戏曲情节、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如他们扮演的角色多是生活中常见的爸爸、妈妈、医生、老师、司机等,他们的想像离不开生活经验。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孩子游戏曲内容较单调,想像较贫乏,而随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想像也越丰富,游戏内容也越充实。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