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教育教学促进思维发展,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哪些教学方法

laoshi 心理科普 2023-10-22 17:00:07

导读: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需要善于教,关心学生,了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作用。要鼓励学生培养问题意识,教授思维方法,关注思维品质的培养,以及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相长,只有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下为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教学促进思维的发展,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哪些教学方法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如何通过教育,教学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引言

“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一命题涵盖两个系统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教师的“教”,二是有关学生的“学”。教与学是辩证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教学相长。只有教学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机制

1.教师“会教”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先导会教是学生进行有价值思维的先导和催化剂。会教,就是教者要思如泉涌,循循善诱,环环妙引,层层巧导;或引导,以激发“情感场”,补充思维的能源,启发思考问题的路线、途径;或指导,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寻找思维的“诱发点”;或疏导,以越过思维的障碍;或疑导,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想要达到“会教”的境界,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素养,广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而且还要善于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作用。

2.培养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

思维由问题而起.问题是思维的“诱发剂”,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因此。

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集体中面对同一命题产生的诸多疑问,引导学生共同思索,彼此质疑,相互辩论.使每个学生能够发现自己主观世界里的种种认知冲突,并使各自的想法、见解发生变化,从而使每个学生进入“愤”与“悱”的更高境界。

3.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保证

思维方法是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门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给学生以科学思维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思维方法,并向现实应用发生迁移,是“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保证。

指导思维方法,既要注重抽象(理性)思维方法的指导,充分利用左脑;又要注重形象(感性)思维方法的指导,努力开发右脑;更要注重实践(实际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苦苦质疑的兴趣、主动性和对问题孜孜以求解决的积极心态。指导的重心是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其次。

教师要善于抓住思维过程来指导。既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又要有思维过程发展“中介”作用的指导,使学生明白在思维过程中,是“中介”的作用把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的本质联系了起来,进而使学生认识“中介”,理解“中介”,学会运用“中介”,有效地进行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4.思维品质的塑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突破点

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也是智力差异的表现,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思维品质的塑造是发展思维和智力的一个重大突破点,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抓住思维品质的个别差异、年龄结构差异、性别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训练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富有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基于“真实问题”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去挖掘知识更广、更深的意义。翻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才能激起学生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心向,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治思维的“盲点”。

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并适时启发、点拨,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取得最大收益,提高其分析、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就是要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使学生面对所发现或所提出的问题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确定解决问题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从理论和实践上能够检验假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创新能力。要多组织有目的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训练思维的灵敏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问题探究一要注重针对性,二要注重过程性,三要注重创造性。教师要通过指导、点拨,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筛选、综合和分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使他们在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创造的能力。

3.重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就是要选取蕴含着思维结构知识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顺向结构和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逆向结构,理解带有普遍意义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并把科学思维与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统一起来。

案例分析法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基本性,即教师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思维知识结构:二是基础性,即思维内容的教学应该适合学生的目前的智力发展水平,应该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三是典型性,即通过精选的案例剖析,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规律与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典型性分析,促使学生把所获得的认知进行归类和迁移.进一步探究具有普遍规律性的联系,加强思维的自觉性。

4.加强对话互动

课堂中的对话与互动是主体间的平等交流。建构主义认为,在与他人的对话互动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促进个体思维的不断发展与成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项对话互动,参与者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意义、新的阐释层出不穷,思维在不断的碰撞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训练与丰富。

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中引发“真正的话题”,这些真正的话题是能够引起“当事人”共同兴趣、共同思考解决的话题。从而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并适时加以指导。

杜威曾说过“儿童(学生)是出发点、中心和目的。他们的发展、成长就是理想”。

因此,教学相应地要面向帮助学生发展适合与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习和思维策略,教师和学生一样变成共同认知过程,即在特定情境中建构意义过程的参与者,以确定学生如何建构和加工知识,而不是学习了多少。总之,当前教育改革普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以往只关心书本知识的学习转向对学生内部心理机制的思考,从外部的激励、奖惩制度转向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导,这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要一环。

胡碧波

数学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思维为主的活动过程。虽然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前人的思维结果,但不能靠简单的听和练来接受。而应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思维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数学思维的升华。

因此如何使数学教学从单纯的知识记忆、复现、再认向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主体性数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转变将是数学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本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一切思维活动的“源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把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特别是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更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火花,通过组织生动、有趣、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这样的活动:每人四张一样长的纸条,编号为

A、

B、

C、D。首先是学生动手操作:①把A纸条对折平均分成2份,给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②把B纸条对折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③把C纸条对折平均分成6份,给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④把D纸条对折平均分成16份,给其中的8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

然后把4张纸条按顺序排列,引导学生观察,结果会发现虽然几个分数不同,但用这些分数表示的纸条却一样长,并写出等式 。这时,学生一定会产生疑问:“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它们为什么会相等呢?是不是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随便怎么变,它们的大小都不变呢?”这时学生对这种现象产生一种追根问底的欲望。

然后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分数的性质以后,同学们就会理解为什么这几个分数是相等的了。”这样一改传统的先复习旧知后讲授新知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去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转入新知识的探索阶段。学生的注意力达到高度集中,思维空前活跃,从而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活跃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在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的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长期按照这种方法去思考问题会形成思维定势,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实践操作法、置疑探究法等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的主体性探究活动进行新课教学。

这就要给全体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条件、动脑活动的信息,引导学生多思多想。让学生自己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以后,可以运用下面的活动方式进行《梯形面积公式》教学。每四位学生为一组,给每组学生发放预先准备好的如下图规格的梯形纸板两块。

引导每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交流、探究,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学的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割补拼接方法,可探究出如下多种解答方法:

如何通过教育,教学促进思维的发展

2、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哪些教学方法

你是说因材视角把

大部分学生,还是要靠老师监督的,现在的学生很懒,但这不怪他们,社会如此,家家小康,生活舒适,当然不认为学习是乐事。

所以你要监督他们学习,布置作业,要求他们完成。

对于个别学生(照抄的,懒得学的但脑子好用的)你单独辅导一下,直到他能独立完成任务。

对于很用功但还是不会的,放宽任务期限。给予他一些帮助。

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哪些教学方法

3、数学思想(或思维方式)有哪些?

1。函数思想:

把某一数学问题用函数表示出来,并且利用函数探究这个问题的一般规律。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数学方法。

2。数形结合思想:

把代数和几何相结合,例如对几何问题用代数方法解答,对代数问题用几何方法解答,这种方法在解析几何里最常用。例如求根号((a-1)^2+(b-1)^2)+根号(a^2+(b-1)^2)+根号((a-1)^2+b^2)+根号(a^2+b^2)的最小值,就可以把它放在坐标系中,把它转化成一个点到(0,

1)、(1,0)、(0,0)、(1,1)四点的距离,就可以求出它的最小值。

3。分类讨论思想:

当一个问题因为某种量的情况不同而有可能引起问题的结果不同时,需要对这个量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比如解不等式|a-1|>4的时候,就要讨论a的取值情况。

4。方程思想:

当一个问题可能与某个方程建立关联时,可以构造方程并对方程的性质进行研究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证明柯西不等式的时候,就可以把柯西不等式转化成一个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另外,还有归纳类比思想、转化归纳思想、概率统计思想等数学思想,例如利用归纳类比思想可以对某种相类似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得出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般方法。转化归纳思想是把一个较复杂问题转化为另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并且对其方法进行归纳。概率统计思想是指通过概率统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摸奖的中奖率、某次考试的综合分析等等。另外,还可以用概率方法解决一些面积问题。

数学思想(或思维方式)有哪些?

4、心理学上看,思维模式是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讲,思维模式是人脑多种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集合;是人类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实践,并受一系列基本概念所规定和制约的、已经被模式化的思维定势;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观点、参考结构和信念的一种内在程式,并对人们的言行(以至于影响外部世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思维模式本身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任一因素的相对稳定或重大变化,都会对整个思维模式的稳定或变化产生作用。其中,影响人们认识活动中所运用的逻辑形式的某种逻辑理论、原则,也对特定主体的整个思维模式产生影响和作用。运用一定的思维模式,对某个特定的事物进行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思想内容,则是思维方式。

另一种解释是:思维方式是在一定时代的人们在一定的观念、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过程中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总和,是一种思维框架,它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反映。在很多情况下,“思维模式”与“思维方式”的定义并没有多大区别。

人脑的思维模式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类:

1、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

2、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3、点思维、面思维与体思维

4、纵向思维、横向思维与侧向思维

5、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6、对称思维与非对称思维

7、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

8、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

9、惯性思维与创意思维

10、分解思维、整体思维与组合思维

11、整体模糊思维与精确分析思维

12、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13、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

14、向内保守思维与向外开放思维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8678.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