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方法及策略,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方式有哪些
导读:本文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在德育工作中所创新运用的一系列方法,包括说理法、榜样法、垂范法、自我教育法和薰陶法。这些方法使得道德教育更加生动、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如下为有关苏霍姆林斯基运用了什么德育方法,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苏霍姆林斯基运用了什么德育方法
作为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倡导者的苏霍姆林斯基,在其30多年的教育生活中,建立了一整套的教育理论,而德育是其教育理论中的重要部分。在实施德育工作中,苏霍姆林斯基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创新性地运用了各种教育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
1、说理法。我们经常强调道德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在德育过程中说理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道德活动,只有当少年儿童对它形成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外化为行为和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觉性是形成道德习惯的必需条件之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从而提高其自觉性。我们对学生每提出一种道德习惯要求,总要做好充分的说理工作。
譬如对于升国旗时立正致礼的习惯要求,我们开展了“知国旗、爱国旗”的教育周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给学生讲解国旗的来历、国旗的象征意义,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国旗的热爱之情,自觉地养成习惯。只有把道理说明了,说透了,才会在学生们心中形成正确的认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最终转化为自己的良好行为和习惯。
2、榜样法。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亩睦够对中小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的时候,要把历史上及当今社会上的具有良好道德习惯的人物介绍给小学生,引导他们学习,通过这些榜样来教育骇子们。另外,还要注意在本校学生中树立道德榜样,这样的榜样更直接,更真切,效果更明显。每学期,学校都应该评选出道德习惯方面的小标兵,如最讲礼貌标兵、最守纪律标兵、最勇敢标兵等,张榜公布,并组织宣传小标兵事迹的演讲会、故事会,号召学生学标兵、赶标兵。
这些榜样将会对孩子们产生无穷的激励力量,促进他们道德习惯的养成。
3、垂范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的垂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对青少年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影响也最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常常是学生的楷模。因此,教师垂范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道德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平时要求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只有全体教师严以律己,在道德的各个方面为学生作出典范和表率时,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模仿。
4、自我教育法。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他反复强调“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同样,道德教育中,自我教育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要合理地制定道德要求,以便平时学生可以自我对照、自我约束。
而且也可以采取学生定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5、薰陶法。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个人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也是道德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道德习惯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一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这个环境氛围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物质环境,二是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花草树木等,精神环境包括学校的校园文化。所以学校要注意这两方面环境的营造。
一方面栽种花木、辅设草坪、堆砌假山,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在优美洁净的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如在每层楼的走廊张挂伟人、名人画像,张贴名人名言,把校风、学风镶嵌在教学楼的栏杆上等,营造出一种浓郁的道德教育的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6、渗透法。渗透法是指把德育贯穿于其他学科当中,不能只靠思想品德课来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智力教育、学习各门科学基础知识,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老师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各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道德教育的因素,在学科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让德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当然,以上这些方法都是日常常用的德育方法,而且几种方法是相互联系和同时共存的。所以,教育者要善于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德育的效果更加理想。
2、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 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3、教育与道德的必然联系,并说明教育的道德标准有哪些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指德育科学或德育科学群。
德育原理是作为整合诸多德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形态而存在的。
作为“原” 德育之“理”的一个领域,它有研究学校德育领域一般理论问题的使命。德育原理又是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他又具有引领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全面了解道德教育理论的性质。
【1】
德育原理是德育理论(主要包括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原理)的主要形态之一。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4、教育学都学什么
教育学(师范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的各级各类学校师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主干课程:教育原理、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课程理论、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材教法等。
就业方向:在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中小学、教育科研机构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5、现代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1。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没有一种学科,它本身自然地或者不顾及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价值。因此,在选择道德教育内容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然后再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具有新鲜感,这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前提。
因此,这种新鲜感、积极性的产生必然要通研究学习者心理得来──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一位顾问,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 但教师绝不是真理的代言人。同样,在课堂上没有不可以怀疑的真理,而真理也是不怕怀疑的。对于真理的认识,只有通过其独立的、自由的判断后,才能使学习者真正认识到真理的含义。
相反,越是伪真理,越怕怀疑,才越需要灌输。教师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寻找矛盾所在,通过一个又一个具有启发生的设问引导和影响讨论的进程。教师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便是在这个引导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通过最后?quot;总结来宣布正确答案,来灌输教师自己的思想。
这一切对于教师作用的限定是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这种道德认识的形成不要期望一步到位。正常情况应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个发展过程,服从这个规律。其中任何人为的干预、拔苗助长的行为都将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
道德意识形成的过程可能会很慢,会有反复,但它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认识,便会具有持久性和自律的特点。因此,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样说?quot;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生心理的要求。教材固然重要,但学生生活现实却是最好的教材。其中最新鲜的事例,有丰富多彩的德育素质。
因此,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煜ぃ???械角浊校?哂泻芮康乃捣?ΑO喾矗?萄?谌菸蘼凼撬?婕暗目占浠故鞘奔洌?嗬胙??皆叮?淇尚哦仍叫 R虼耍?淌σ?浞滞诰蜓??纳?睿?罢揖哂械赖陆逃?壑档哪谌荨U庋?牡赖陆逃?拍芏匝????ザ?S捎诳翁蒙掀浪档摹⑻致鄣木褪茄??纳?钍导剩?虼耍?欣?诙运?堑纳?畈??跋臁U馐导行的最好方法。
但这个观点并不排斥对古今中外人物事例的吸收和补充,这是道德教育资源之一,适时适度地加以介绍,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化,是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否定,它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对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带来学校道德教育崭新的局面。 1。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没有一种学科,它本身自然地或者不顾及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价值。因此,在选择道德教育内容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然后再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具有新鲜感,这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前提。因此,这种新鲜感、积极性的产生必然要通研究学习者心理得来──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一位顾问,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 但教师绝不是真理的代言人。同样,在课堂上没有不可以怀疑的真理,而真理也是不怕怀疑的。对于真理的认识,只有通过其独立的、自由的判断后,才能使学习者真正认识到真理的含义。相反,越是伪真理,越怕怀疑,才越需要灌输。
教师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寻找矛盾所在,通过一个又一个具有启发生的设问引导和影响讨论的进程。教师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便是在这个引导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通过最后?quot;总结来宣布正确答案,来灌输教师自己的思想。这一切对于教师作用的限定是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
这种道德认识的形成不要期望一步到位。正常情况应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个发展过程,服从这个规律。其中任何人为的干预、拔苗助长的行为都将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道德意识形成的过程可能会很慢,会有反复,但它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认识,便会具有持久性和自律的特点。因此,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样说?quot;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生心理的要求。教材固然重要,但学生生活现实却是最好的教材。其中最新鲜的事例,有丰富多彩的德育素质。
因此,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煜ぃ???械角浊校?哂泻芮康乃捣?ΑO喾矗?萄?谌菸蘼凼撬?婕暗目占浠故鞘奔洌?嗬胙??皆叮?淇尚哦仍叫 R虼耍?淌σ?浞滞诰蜓??纳?睿?罢揖哂械赖陆逃?壑档哪谌荨U庋?牡赖陆逃?拍芏匝????ザ?S捎诳翁蒙掀浪档摹⑻致鄣木褪茄??纳?钍导剩?虼耍?欣?诙运?堑纳?畈??跋臁U馐导行的最好方法。
但这个观点并不排斥对古今中外人物事例的吸收和补充,这是道德教育资源之一,适时适度地加以介绍,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化,是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否定,它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对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带来学校道德教育崭新的局面。 1。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没有一种学科,它本身自然地或者不顾及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价值。因此,在选择道德教育内容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然后再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具有新鲜感,这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前提。因此,这种新鲜感、积极性的产生必然要通研究学习者心理得来──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一位顾问,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 但教师绝不是真理的代言人。同样,在课堂上没有不可以怀疑的真理,而真理也是不怕怀疑的。对于真理的认识,只有通过其独立的、自由的判断后,才能使学习者真正认识到真理的含义。相反,越是伪真理,越怕怀疑,才越需要灌输。
教师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寻找矛盾所在,通过一个又一个具有启发生的设问引导和影响讨论的进程。教师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便是在这个引导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通过最后?quot;总结来宣布正确答案,来灌输教师自己的思想。这一切对于教师作用的限定是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
这种道德认识的形成不要期望一步到位。正常情况应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个发展过程,服从这个规律。其中任何人为的干预、拔苗助长的行为都将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道德意识形成的过程可能会很慢,会有反复,但它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认识,便会具有持久性和自律的特点。因此,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样说?quot;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生心理的要求。教材固然重要,但学生生活现实却是最好的教材。其中最新鲜的事例,有丰富多彩的德育素质。
因此,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煜ぃ???械角浊校?哂泻芮康乃捣?ΑO喾矗?萄?谌菸蘼凼撬?婕暗目占浠故鞘奔洌?嗬胙??皆叮?淇尚哦仍叫 R虼耍?淌σ?浞滞诰蜓??纳?睿?罢揖哂械赖陆逃?壑档哪谌荨U庋?牡赖陆逃?拍芏匝????ザ?S捎诳翁蒙掀浪档摹⑻致鄣木褪茄??纳?钍导剩?虼耍?欣?诙运?堑纳?畈??跋臁U馐导行的最好方法。
但这个观点并不排斥对古今中外人物事例的吸收和补充,这是道德教育资源之一,适时适度地加以介绍,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化,是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否定,它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对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带来学校道德教育崭新的局面。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4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