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心理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欣赏音乐作品与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

laoshi 心理科普 2023-12-14 01:40:07

导读:本文讲述了如何欣赏音乐作品以及如何培养音乐审美素质。首先,积累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是关键。其次,发展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也很重要。在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掌握尽量多的音乐文化知识。此外,熟悉声乐和器乐的各种表现形式,了解常用民族和西洋乐器的音色,并经常进行音乐听觉能力的训练,也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形成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将音乐美带到生活中去,也是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下为有关音乐审美心理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欣赏音乐作品与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如何欣赏音乐作品与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

积累经验

首先,积累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音乐审美经验是青少年学生欣赏和创造音乐作品时产生的认识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在世界音乐宝库中,有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如: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二月里来》,听了沁人心脾,使人仿佛可以闻到解放区泥土的芳香和新鲜的空气;印尼克桑先生1940年创作的《梭罗河》表达了他对家乡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在国外的印尼侨民听到这首歌时,常会激起思念祖国的感情,甚至流下激动的热泪。广大青少年学生应广泛地、大量地涉取,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在听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努力。如背记乐曲的主题和旋律,倾听音乐的节奏特点与和声效果,听出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或欢快跳跃、或优美抒情、或热烈奔放、或深思怀念、或舒展辽阔、或起伏跌宕)。熟悉声乐曲要知道声乐的各种演唱形式,听出各个声部的音色特点。熟悉器乐曲要知道器乐的各种演奏形式,听出常用民族和西洋乐器的音色,初步懂得各种乐器的性能与表现力。

发展提高

其次,发展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在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感受、欣赏音乐美一般分为官能、感情和理智三个阶段。官能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是比较肤浅的要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必须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阶段。因此,青少年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尽量多的音乐文化知识。如: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作者的创作个性、标题、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曲式和体裁。同时要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的听觉器官系统即音乐听觉能力的训练并形成习惯。因为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青少年还可以掌握一门乐器。亲身实践,来表现美、创造美,把音乐美带到我们生活中去。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通过二胡的亲身实践,为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宝库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形成情趣

最后,形成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音乐审美情趣是音乐审美情操的审美趣味的合称,也就是对音乐作品的态度。在音乐审美活动中,选择什么美的审美对象,在很在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由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擅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在欣赏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动之以情地进行联想,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从而进行美的熏陶,寓美于心灵之中。让作品所体现的人类精神文明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素质培养

音乐素质培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即学生自己要多动脑,勤实践,老师要善于积极地引导和指导,同时,文艺市场应该为我们青少年一代创设良好的外部音乐环境,让我们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什么是音乐欣赏?对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音乐欣赏就是音乐。确实,听就是欣赏的俗称,一般人都是这样用的。我们常说:“去听音乐会,““请你听听这段音乐“,却很少有人文绉绉地说:“去欣赏音乐会,“和“请你欣赏这段音乐。““听“在这里和“欣赏“是同义词,面且用得更为普遍。 不过,严格地说,欣赏和听还是有差别。欣赏,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听音乐,而不是随随便便地听。要求有所不同。 音乐欣赏,说得清楚些,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去感觉音乐,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认识的满足。它是音乐作品与表演的最后的归宿。

无论是音乐创作或表演,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供人们欣赏的,如果没有音乐欣赏这个环节,它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产意义。一位美国音乐学家默赛尔说得好:“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见无论是哪个时代,也无论是哪种倾向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们的艺术创造活动,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下意的,都是围绕着音乐欣赏这个中心环节来进行。有一些现代派的音乐家喜欢谈什么“超前意识“,似乎他们的音乐不受群众欢迎不要紧,将来总有一天群众会理解它。其实这种观点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被欣赏者尽快理解的。

就连十二音体系的创始人勋伯格也说:“用十二音写作,仅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别无其它目的。 话说回来,做一个称职的音乐欣赏者也不是很容易,这里面的学问也真不少。首先,他必须具备理解音乐的知识和能力,也说是说,他必须善于掌握音乐这个审美客体,懂得它是怎样构成的,构成音乐的要素是什么,作曲家是怎样运用这些要素来表现的,演奏家又是怎样加以再创造的,不同体裁不同流派的音乐各有什么特色,对于二三百年来欧洲浩如烟海的那许多经典性作品是否熟悉,等等,都是我们掌握音乐时所应该具备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我们的欣赏能力。

有了这些知识以外,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欣赏音乐时的审美能力,从审美的角度去听音乐,进入音乐审美的范畴,这是更高层次的音乐欣赏。 人的审美能力是一种文化的累积,是历史地形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审美感官及其审美能力,“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人们一旦进入了审美的范畴,他和外界社会的关系。这样,他不仅仅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客观地理智地来看世界,而且还要带着感情的眼光来看世界,要动真感情。这个感情的投入,就是审美欣赏的第一个关键之点。正所谓“万水千山总是情“,没有这个情字,人和社会的关系可就冷淡多了、乏味多了,而且也没有了艺术。

审美能力的研究,是对审美主体--欣赏者的研究。这个研究的内容也很多,现代音乐美学特别把目光转向音乐的接受者,把它提高到音乐创作与表演同等重要的地位。欣赏者在音乐客体影响下所产生的感觉,是欣赏者意识中所产生的心理性的东西,它和音乐作品本身是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东西。音乐欣赏归根到底是欣赏者主体性的意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入到欣赏对象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音乐本来的在面貌,体会和理解也各不相同。对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创造的研究,是一个新的美学课题。 最后还要强调指出:音乐欣赏并非仅仅作为音乐的接受环节面存在,它同时还以反馈的方式给音乐创作和表演以影响,它的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往往能左右作曲家和表演的审美选择,每一个严肃的音乐家都不能不注意倾听音乐欣赏者的信息反馈,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艺术创造。我们坚信:格调高尚的音乐能潜移默化,培养出格调高尚的音乐欣赏者。反过来,具有高度审美趣味的高尚的音乐欣赏者同样可以培育出品格高尚的音乐。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良性循环。

如何欣赏音乐作品与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

2、音乐美学的内容包括什么

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 Music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2

音乐美学的内容包括什么

3、试论音乐教育为什么要以审美为核心

从古到今,有无数先哲在他们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到艺术的根本价值,深刻地论述了人的修养离不开艺术的熏陶。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人的修养由诗来开始,以礼为依据,由音乐来完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 “很难找出一种比从长期的经验中所发现的更好的东西,那就是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马克思明确:“一件艺术品,创造了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这就说明了音乐是一个完善的人所不可缺少的教育因素,艺术的价值是培养和造就了了解艺术的,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就完整的音乐实践过程而言,不论是由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转化为乐谱,还是由乐谱转化成音乐的实际音响,或是在音乐音响的刺激下感受到音乐的内容与形象,都是音乐实践者针对音乐审美意义的反复推敲与提炼的结果。因此,以审美为核心,可以说是音乐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我们音乐课程中最突出、最重要的理念,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试论音乐教育为什么要以审美为核心

4、如何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如今,学习音乐的人越来越多,音乐类型和音乐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因此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显得尤其非常重要。特别是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学子们更要注重对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从培养音乐爱好方面、投入音乐活动方面以及艺术领域的涉猎方面去探究如何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能够让大家了解如何去提高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 积累经验

首先,积累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音乐审美经验是青少年学生欣赏和创造音乐作品时产生的认识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在世界音乐宝库中,有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如: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二月里来》,听了沁人心脾,使人仿佛可以闻到解放区泥土的芳香和新鲜的空气;印尼克桑先生1940年创作的《梭罗河》表达了他对家乡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在国外的印尼侨民听到这首歌时,常会激起思念祖国的感情,甚至流下激动的热泪。广大青少年学生应广泛地、大量地涉取,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在听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努力。如背记乐曲的主题和旋律,倾听音乐的节奏特点与和声效果,听出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或欢快跳跃、或优美抒情、或热烈奔放、或深思怀念、或舒展辽阔、或起伏跌宕)。熟悉声乐曲要知道声乐的各种演唱形式,听出各个声部的音色特点。熟悉器乐曲要知道器乐的各种演奏形式,听出常用民族和西洋乐器的音色,初步懂得各种乐器的性能与表现力。

发展提高

其次,发展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在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感受、欣赏音乐美一般分为官能、感情和理智三个阶段。官能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是比较肤浅的要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必须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阶段。因此,青少年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尽量多的音乐文化知识。如: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作者的创作个性、标题、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曲式和体裁。同时要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的听觉器官系统即音乐听觉能力的训练并形成习惯。因为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青少年还可以掌握一门乐器。亲身实践,来表现美、创造美,把音乐美带到我们生活中去。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通过二胡的亲身实践,为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宝库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形成情趣

最后,形成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音乐审美情趣是音乐审美情操的审美趣味的合称,也就是对音乐作品的态度。在音乐审美活动中,选择什么美的审美对象,在很在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由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擅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在欣赏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动之以情地进行联想,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从而进行美的熏陶,寓美于心灵之中。让作品所体现的人类精神文明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素质培养

音乐素质培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即学生自己要多动脑,勤实践,老师要善于积极地引导和指导,同时,文艺市场应该为我们青少年一代创设良好的外部音乐环境,让我们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5、归纳总结各种音乐美的特征

自然美。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不可胜数的优美景物,山光水色、草木虫鱼,风花雪月、蓝天白云、落霞彩虹,……都给人以美感受。教材中就有大量的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歌、乐曲,它们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经过作家的提炼、集中、改编、融进了作家的审美情趣,使之比原来更典型、更完美、更能激动人心。我们置身教室之中,却能神游广阔深邃的宇宙,一次次地领略大自然的美。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主题音调抒情优美,平和质朴、婉转如歌,展示了一个春天静谧、和风宜人的夜晚,江边钟楼敲起了钟鼓,月亮缓缓地从东方升舟在江边上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的摇曳,远处云水一色,传来渔夫美妙的歌声,滩头急流翻滚着浪花,随着小舟的桨声荡向远方的迷人景色。不论是壮美、崇高美,还是秀美、阴柔美,我们用心去欣赏,都能得到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可以这样讲,如果说自然界以其缤纷的色彩、奇特的形态,可以使人荣辱皆忘、心旷神怡的话,那么,徜徉在作家所创造出来的优美瑰丽的艺术世界中,则更使人心神荡漾、如痴如醉了。

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关系中人的美。包含了人的性格、行为对社会的责任等因素。我们同学认识社会美要比认识自然美难得多,但音乐教材对社会美的展示相当地丰富深刻。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立志报国、扬善抑丑、除恶惩奸等等,教材都提供了丰富的感情材料。我们用心去欣赏、动情去演唱,也会感受到多彩的社会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展现的纯真爱情,二胡曲《二泉映月》,体现人间沉痛、奋争的悲歌,无不令我们感动。这些只要我们用心去听、去感受、去体验,就会使我们心灵产生感应,情感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实现升华。

思想美。音乐是美的,但是音乐的美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美,也不是脱离人类思想感情的单纯音响的美。音乐的美是现实生活美的反映,是人的思想感情美的声音体现。无比动听的音乐音响,对于纯净和美化人的心灵,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譬如进行曲能统一步伐,鼓舞士气;各种抒情性的歌、乐曲则以音乐表现与情感交流,使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互引起共鸣。教材中编排的欣赏歌、乐曲目,思想性极强,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其中。国家亡,匹夫有责。每当我们听到《义勇军进行曲》会把我们带到了烽火硝烟的战场。号角式的音调曾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

艺术美。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声情并茂的美曲,属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诸如作品的音乐语言、结构形式、表现方法等,绝非单纯的音乐基础知识,如果我们用心去听,从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它,就会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A段速度徐缓,旋律清新悦耳,表现了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悠闲地吹着竹笛的神情。乐曲采用二部复调的手法,使旋律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犹如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在田间漫游对歌;……令人回味无穷。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音乐曲调复杂多变,富有气势,生活气息浓厚,生动地表现出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过程:从起航,到遇风暴、闯急流、过险滩,最后占胜艰险,继续在平静水面施行的情景。反映出他们坚毅勇敢、乐观自豪的坚强性格,《茉莉花》音调细腻抒情、婉转流畅,表现出一处淳朴优美的情感,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教材中每首歌、乐曲都是内容和形式相完美统一的,都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能够吸引人产生美感,罗丹说过:“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耳朵,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我们的音乐教材无处不存在这样那样的美的东西,只要我们去听——用心去听,你一定会有与我一样的感受。 音乐作为一门以声音为物质材料,以音响为表现手段的特殊的艺术形式,它既具有一切艺术的审美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审美个性。所谓审美,是指人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在心理和生理上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美的感知、体验和创造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音乐的审美是一个复杂的、丰富的、深刻的综合性生理感受和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在欣赏者的主观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客观的音响感知、心灵的情感体验和自由的理性创造三个互为关联的环节来达到审美目的的。

1、音响感知作用于生理与心理的结合

音乐艺术的内容美与形式美,是通过客观的音响手段,在时间的流动过程中被欣赏者所感知的。音响的感知虽然是一种生理的现象,但感知的整个过程,主体的心理因素也在起着作用。我们知道,任何音乐一旦被演唱、演奏或播放出来,从音响一开始进入人的听觉器官,主体的心理因素就随之参予了活动。而一旦音响停止了,欣赏主体便将刚才听见的音乐的“外形”特点(包括音高感、节奏感、音色感等)的初步印象,留在了心理的记忆中,主体的心理在继续感知和控制着最初的音响外形。另一方面,如果音响是直接以演唱、演奏者或电视屏幕上所感知的,音响一旦消逝,听觉感知便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了视觉的“重现”之中(这仍然是心理活动的过程)。

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虽然是客观的社会现实经过作曲家头脑的“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情感反应,但音乐所表现的事物,不像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那么明确、具体。就是那些模仿大自然现象(如风声、流水声、电闪雷鸣等)的描绘性音乐,在感知过程中也只能感觉到它的大概的效果,而不能直观而具体。

从音乐的表现特点及体裁形式来看,音乐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这其中还不包括借助歌词这一“外来因素”的歌曲或歌剧、戏曲唱腔音乐):第一种是非标题性的纯器乐或钢琴曲,如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奏鸣曲》、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对于这一类作品,在欣赏时首先只能感知到它的大概特征: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有几个明显的分段,速度是快还是慢,情绪是欢快活泼的还是低沉悲伤的等。第二种是标题性器乐曲或钢琴曲,如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中国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这一类作品显然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感知其内容的“参照物”,根据标题和大致的说明,欣赏者比较容易感受到其表现内容与形式的意义。第三种是根据某一故事情节或某一特定事件的发展过程而创作的标题乐曲。如柴可夫斯基根据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创作的同名交响幻想曲、何占豪和陈钢根据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属于这一类型的作品。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6、音乐审美的层次有哪些

音乐欣赏 - 什么是音乐欣赏

什么是音乐欣赏?对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音乐欣赏就是音乐。确实,听就是欣赏的俗称,一般人都是这样用的。我们常说:“去听音乐会,““请你听听这段音乐“,却很少有人文绉绉地说:“去欣赏音乐会,“和“请你欣赏这段音乐。““听“在这里和“欣赏“是同义词,面且用得更为普遍。 不过,严格地说,欣赏和听还是有差别。欣赏,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听音乐,而不是随随便便地听。要求有所不同。 音乐欣赏,说得清楚些,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去感觉音乐,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认识的满足。它是音乐作品与表演的最后的归宿。

无论是音乐创作或表演,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供人们欣赏的,如果没有音乐欣赏这个环节,它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产意义。一位美国音乐学家默赛尔说得好:“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见无论是哪个时代,也无论是哪种倾向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们的艺术创造活动,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下意的,都是围绕着音乐欣赏这个中心环节来进行。有一些现代派的音乐家喜欢谈什么“超前意识“,似乎他们的音乐不受群众欢迎不要紧,将来总有一天群众会理解它。其实这种观点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被欣赏者尽快理解的。

就连十二音体系的创始人勋伯格也说:“用十二音写作,仅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别无其它目的。 话说回来,做一个称职的音乐欣赏者也不是很容易,这里面的学问也真不少。首先,他必须具备理解音乐的知识和能力,也说是说,他必须善于掌握音乐这个审美客体,懂得它是怎样构成的,构成音乐的要素是什么,作曲家是怎样运用这些要素来表现的,演奏家又是怎样加以再创造的,不同体裁不同流派的音乐各有什么特色,对于二三百年来欧洲浩如烟海的那许多经典性作品是否熟悉,等等,都是我们掌握音乐时所应该具备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我们的欣赏能力。

有了这些知识以外,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欣赏音乐时的审美能力,从审美的角度去听音乐,进入音乐审美的范畴,这是更高层次的音乐欣赏。 人的审美能力是一种文化的累积,是历史地形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审美感官及其审美能力,“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人们一旦进入了审美的范畴,他和外界社会的关系。这样,他不仅仅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客观地理智地来看世界,而且还要带着感情的眼光来看世界,要动真感情。这个感情的投入,就是审美欣赏的第一个关键之点。正所谓“万水千山总是情“,没有这个情字,人和社会的关系可就冷淡多了、乏味多了,而且也没有了艺术。

审美能力的研究,是对审美主体--欣赏者的研究。这个研究的内容也很多,现代音乐美学特别把目光转向音乐的接受者,把它提高到音乐创作与表演同等重要的地位。欣赏者在音乐客体影响下所产生的感觉,是欣赏者意识中所产生的心理性的东西,它和音乐作品本身是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东西。音乐欣赏归根到底是欣赏者主体性的意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入到欣赏对象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音乐本来的在面貌,体会和理解也各不相同。对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创造的研究,是一个新的美学课题。 最后还要强调指出:音乐欣赏并非仅仅作为音乐的接受环节面存在,它同时还以反馈的方式给音乐创作和表演以影响,它的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往往能左右作曲家和表演的审美选择,每一个严肃的音乐家都不能不注意倾听音乐欣赏者的信息反馈,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艺术创造。我们坚信:格调高尚的音乐能潜移默化,培养出格调高尚的音乐欣赏者。反过来,具有高度审美趣味的高尚的音乐欣赏者同样可以培育出品格高尚的音乐。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良性循环。【dancelover摘自《音乐审美欣赏》】

7、音乐音响结构的基本审美原则和心理依据是什么

音响的不断流动使得音乐在一定时间内不断地交易和延续。从音乐作品自身的价值取向来看,它包含着两个层次,一是不可听的音乐作品(即乐谱),二是可昕的音乐作品(实际音响运动)。作为不可听的书面符号的音乐作品本身只是一种视觉感受对象,它既无时间性又无对象再现的可听性,其完整性对音乐结构的整体性而言便失去了意义,它只存在于视觉感受的范围,以看来认识它的完整程度。为此,书面作品还不能成为音乐作品。可听的音乐作品的完整性是在音乐时间的基础上来完成的,音响的不断流逝使得音乐的时间性也在不断地流变。所以,我们感知音乐音响流动时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形态,它总是在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形式下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可听的现在存在,又有尚未被人感知的未来,还有已消失的过去。在这里,音乐作品始终没有定格的固态实体,它既有时间存在,同时又被时间所否定,还期待着不断涌动而来的时间流,这时的记忆却在不断地编排程序,记忆那些不断流失的音乐时间。

音乐的时间对象是流逝运动的音乐作品音响整体,也可称之为可听的时间性对象。探讨音乐的时间性,并不是讨论音乐作品在一般时间概念上的完整或长度,而是音乐在时间上的延续性,音乐的时间性又构筑于音响的延续性。如果脱离了音响时间的延续性,我们也就无从把握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及其音响存在的整体性。

音响的延续性,主要表现为音乐在时间中的存在方式及运动形态。人们称音乐为时间的艺术,也就认识到了音乐与时间之间的某种特殊而重要的联系,而只有将音乐与时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加以阐明,才能把握音乐音响的延续性,揭示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独特的存在形式和运动形态。

所谓的延续性,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同性同类的延续。指单纯的时间的延续,也就是没有任何差异的时间的延续;其二是异性异类的延续,指不同的刹那汇聚一起,相互渗透,好比在现在里面蕴藏着过去和未来。为此,我们必须从音乐内部来观察它的时间结构,才能把延续性的音乐时间具体化,并给以人为的尺度,否则音乐就会变成完全无形式的流动。

1.可听的时间对象。音乐的节奏(重复、对比、强弱拍)创造了一种可听的时间对象,体现了我们人类对时间的控制和把时间具体化的愿望。作为重要音乐形式逻辑的对称,在这里与音乐学中的意义不同。因为,音乐形式的对称在心理学上说是难以形成真正对称的。也就是说,我们很难从时间通道上返观已消逝的部分,记忆中的这一部分与尚在展开的另一部分之间的对称,如果不借助读谱(即空间化或时间化),就不易确立。事实上,音乐中的对称并不是两部分时问上的等长,而是空间化的时间的对称,如两个声部在同一时间中的对称,就好像两条不同的时间流在一个空间中对称地流动一样。这种不同时间流的平行流动,是音乐时间具化的一种特殊结构。如一个拍子固定即有了人为尺度的乐曲,其随着小节线而来的重音、重拍往复,造成一种潜在的线性均匀时间,而建立在节拍结构之上的各种复杂时间结构变化丰富的可体现在旋律和形式块段之间的比例上,则与之发生对比关系,同时又与我们的一般物理时间及当时的生理时间、心理时间的某些性质,共同构成了音乐具体时间的多层次、多样态平行组织结构,使我们既能体察抽象的延续,又可感知具体的形式。音乐时间的多层结构在实际表现中多样,没有一个音乐作品的时间是单层或无层的,音乐的本性决定了它自己的本体时间形式与客观世界的恒一不变的物理时间流和人的心理时间的多维走向之间的复杂关系。

2.音乐音响是在一定时间的流程中来完整体现不同作品的艺术整体的。这里的在一定时间流程应指时间中的音乐,即给定了人为尺度的某一具体作品的时间长度。而音乐中的时间指区别于日常经验的独特时间结构。

正因为音乐本体的随生随灭、流动不居的特色,音响在流动中体现了某个乐音组织的表现过程以及时间流程的片断,这个片断具有一定音响逻辑(层次、结构)并不断否定在流失的音响之中。

8、音乐作品从形式到内容有哪些心理转换机制

决定音乐审美价值判断的重要心理依据是:期待的心理规律。 音乐通过联觉对应关系来实现对听觉之外对象的表现。

音乐表现对象的明确性取决于联觉对应关系的持续与稳定性(见《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当音乐的 搜一下:音乐作品从形式到内容有哪些心理转换机制

9、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音乐教学的重要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

而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兴趣一经形成,便会磁石般地吸引着人们去参与、从事和认识某种活动。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来说,都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如果有了对音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可以激起对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进而获得良好的音乐学习效果

首先,发挥学生主体的有效性。在以前的音乐教学里,我们总是有固定的教学步骤,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这种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这样学生会从音乐中找到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上的主人,让他们去寻找美,去表达美的感受!这种模式会让音乐课也更加美好,学生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音乐知识也会不自然的渗透到了给了学生。

其次,以情动人。

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学生内心最真的感情,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东西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这些东西包括:音乐作品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如《我们的田野》这首歌,它的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这种曲调和音韵美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在教这首歌曲时,我让学生自己看歌曲、歌词,让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甚至让他们去绘画!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审美体验!有的同学说听到这首歌,就像回到了美好的过去,有的同学说,唱着这首歌,就像走进了诗一般的画中……

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善于煽情,让学生及时进入审美“感觉”,在教《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时,让学生观看电影。并以亲身经历向学生讲述母亲对我一生的关爱和影响,然后再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学生很快便被感动,随即进入到歌曲的情境中。

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

10、急!!!谁知道音乐审美价值的三个方面?在线等!谢谢

①波兰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萨认为:“音乐作品的客观结构特性正是听觉口味和欣赏方式形成的基础,它从自己这个方面决定着作品能不能被看作是一种价值。”

②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着价值评价的标准。因此,音乐的价值不仅来源于音乐作品自身的结构特征,而且还是其对于人的价值。只有当听者接受了一部音乐作品,并在体验中找到了音乐的美的时候,音乐作品的价值才在对象中实现。

③审美价值首先意味着一种欣赏、鉴赏音乐美的能力。音乐的价值是一种构成物,由许多不同质的价值所组成。一方面建立在音乐作品的客观特性的基础上,即音乐作品物质材料、结构、音响方面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建立在相关的特性基础上,包括作品功能、时代风格、体裁完美性、表现价值、古代性价值和革新价值。音乐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在欣赏者那里唤起共鸣的能力,她使欣赏者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这种情感既不同于任何由使用价值所唤起的那种情感,也不同于与道德价值相联系的那种情感。现代的价值科学将审美价值同道德价值、使用价值完全区别开来,认为他们是建立在不同的根据之上的。

11、论述音乐审美情趣如何能够在感知与鉴赏方面体现出来

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正如人类的意识是以客观存在为前提一样,音乐审美意识作为人类意识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它也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美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音乐艺术的美,也就不会有音乐审美意识的发生。马克思在1844年对人类意识,其中包括审美意识的发生作了明确的论述。

马克思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① 在论及审美意识的产生时,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②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科学的,是以人类意识,其中包括审美意识的发生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的。

有的学者曾提出:“到底是艺术在先,还是美感在先?”的问题。③ 对此人们的意见是尖锐对立的。一种意见认为,美感产生于艺术之前,是作为推动艺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居先存在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人类并不是先有了审美能力,尔后才有艺术,而是先有了艺术,尔后才培养了审美能力。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从艺术起源的考察中发现,艺术一词在古代拉丁文中就像在希腊文的Τεχγη中一样,意味着另一种非常不同的东西。

它当时是意味着一种技艺或专门化的技巧形式,像木工、铁工、外科手术之类的东西。而当人类拥有这些技巧的时候,审美感觉仍处于不发达的状态。艺术在起源时是与美无关的,人的审美意识正是由于艺术的产生才获得发展。

普列汉诺夫在论述音乐的起源时曾说:“人的觉察节奏和欣赏节奏的能力,使原始社会的生产者在自己劳动的过程中乐意服从一定的拍子,并且在生产性的身体运动上伴以均匀的唱的声音和挂在身上的各种东西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但是,原始社会的生产者所服从的拍子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为什么在他的生产性的身体运动中恰好遵照着这种而非另一种的节奏呢?这决定于一定生产过程的技术操作性质,决定于一定生产的技术。

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问题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节奏。”① 他又说:“不,敬爱的先生,我坚决地相信,如果我们不把握着下面这个思想,那么我们将一点也不懂得原始艺术的历史: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

”②以上论断科学地说明了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的道理,这和马克思关于意识的产生的论断是一致的。音乐审美意识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以音乐艺术的存在为前提的。历史上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对审美意识所作的阐释,无论是柏拉图的“迷狂”说,舍夫兹别里的“内在感官”说,或是康德的“先天的共同感”等,③ 都不过是心造的幻影,是经不住事实的检验的。

12、中西方传统音乐在审美方面有哪些共性

中国传统音乐以“和”为审美价值取向,以“虚”为追求境界,力求“韵”之美,发展成为举世公认的精致优雅音乐。中国音乐它在审美上有它自身的一种特点。第一,它是以线性思维为主的音乐审美形态。第二个,中国音乐它体现出一种“重情”、“重心”和虚的意境。第三,道家的观念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也是产生了很多影响的,主要是体现在物我同

一、情景相即的一种审美追求。第四,中国的器乐音乐缺乏独立性。 由于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宗教观念、观赏者的审美心理、悲剧理论等的差异,中西方古典剧作品具有很大的审美差异。这种差异可由古典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的结局等方面表现出来。 在西方音乐当中,最高的曲式形式就是“奏鸣曲式”。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构成交响乐这个概念、这个体裁,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在这部作品当中必须要有一个乐章是要用“奏鸣曲式”来写的,因为“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是对立统一的。“奏鸣曲式”它是建立在矛盾的提出、矛盾的激化和矛盾的解决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当中,所以这样一种结构就比较容易体现一种戏剧性,或者是某种哲理的一种含义。 这个问题比较有专业性,我这个门外汉不敢妄加揣测,给你提供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13、音乐简述题:如何培养自己高雅的音乐审美情感100——150字

注重审美情感体验 注重审美情感体验 洛川学校 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王文静 审美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审美育不仅在于欣赏和享受,更在于开阔一代 人的眼界,充实一代人的心灵,提高一代人的素养,使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显示出文 明的力量。艺术是学校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各具特色,共同构 造成一个五彩缤纷、八音协合的大千世界,努力培养造就一代新人。 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囧rz

希望我的回答会对你有所帮助,欢迎追问!谢谢采纳!o(∩_∩)o 哈哈 多听多看多想,艺术来自于生活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14、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应该关注哪些音乐审美问题?

一、要关注各种音乐要素的表现形式------如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速度、力度、曲式、织体等要素的表现形式;关注各种音乐要素的艺术表现作用,如: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意境,尤其要关注多种音乐要素综合在一起所发挥的整体性艺术表现作用。

二、要关注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有些作品的情感是单一的,有些作品的情感是对比的,有些作品的情感则是复杂而多变的。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关注音乐作品的整体,关注音乐作品的整体情感。

在关注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对音乐情感的反应。因为这种反应乃是培养、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最本质的内容、过程与方法。所以,要促进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并做出积极地判断和反应。

三、要关注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即:要关注音乐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创作风格、表演风格等。

关注音乐作品的风格,必须从感受、体验、理解其音乐要素的基本特点入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任何一种音乐风格都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物。在这种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孕育蹦诞生出它们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和某些最集中的特点,而这些形式和特点又集中的表现在某些个性鲜明的音乐要素上。例如:《马灯调》属于我国的民族角调式,而《樱花》则属于日本民族的都节调式。《春节序曲》与《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之风格上的不同,除了旋律、调式上的因素之外,节奏的不同特点对风格的影响很大。《春节序曲》使用了我国北方民间歌舞音乐的“秧歌”节奏,而《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则采用了欧洲圆舞曲,(华尔兹)的节奏。《嘎吉哟》(蝉虫歌)与拉索的《四声》,在风格上截然不同。除了旋律、调式、节奏的差异外,重要的风格差异表现在和声上。《嘎吉哟》采用了我国的侗族特有的和声方法,而《回声》则采用了欧洲传统和声的方法。此外,音色、曲式、织体等音乐要素都会对音乐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既然音乐风格是一定音乐文化的产物,那么人们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风格的过程中,也就有可能产生对这种音乐风格的文化背景作适当的分析和探讨的意愿。例如,蒙古族长调的风格,是与蒙古大草原的地理环境,游牧民族的放牧劳动、生活习俗,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种,漫长的民族历史以及与许多兄弟民族的 文化交流分不开的。类似的情况也在其他音乐文化、音乐风格中蕴藏。因此,探讨音乐风格的文化背景,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音乐经验,也有利于学生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提高文化水平。

15、“音乐演奏中的细节控制“是关于音乐审美标准中的哪一个内容的话题

这个问题难了。你可以参考下答案

戏剧:

戏剧作品根据不同的题材形式类别,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它的戏剧性。像《罗米欧与朱丽叶》这样的话剧,最重要的是语言,而对于舞剧,则是舞蹈和音乐,对于综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音乐剧或是歌剧,则是音乐、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类别的综合,其中音乐的作用至关重要。

但是音乐对于戏剧的表现也不是万能的,由于西方传统音乐缺少语意的准确性,使得音乐并不适合表现事实与观念,而更适合表现心理活动和感情状态。 “音乐演奏中的细节控制”是关于音乐审美标准中的哪一个内容的话题:() (50。00分)a.有序性 b.心理发展规律 c.表现准确 d.丰富性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45935.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