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部反馈假设(FFH),心理过程包括哪三个过程
导读:本文介绍了一种心理学理论——面部反馈假设(FFH)。这个理论认为,人们通过面部表情可以感受到情绪,并且这些面部表情会对情绪体验产生加强或减弱的效果。文章进行了一项实验来检验这个理论,实验结果表明,愤怒表情会显著地增强被试的怒体验强度,同时面部表情的反馈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分化性的反馈效果,它能增强与其相应的情绪体验的强度,而且又有加强或减弱“愉快—不愉快”维度上相反的情绪体验。如下为有关心理学中,什么叫面部反馈假设(FFH)?,心理过程包括哪三个过程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心理学中,什么叫面部反馈假设(FFH)?
人为地表现某种面部表情,能导致与其相应的情绪体验的产生或增强。这种认为人为表现的面部表情对情绪体验具有反馈效果的观点,被称为“面部反馈假设”(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简称FFH 你好!
该研究让被试做人为表现的面部表情并填写情绪分化量表,对“面部反馈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愤怒表情显著地增强了被试怒体验的强度;(2)面部表情的反馈具有两重性:即既有分化性的反馈效果,它能增强与其相应的情绪体验的强度,而且又有加强或减弱“愉快—不愉快”维度上相反极的情绪体验;(3)面部表情反馈的发生无需以“自我知觉”作为中介。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面部反馈假设FFH:
该研究让被试做人为表现的面部表情并填写情绪分化量表,对“面部反馈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1)愤怒表情显著地增强了被试怒体验的强度
(2)面部表情的反馈具有两重性:即既有分化性的反馈效果,它能增强与其相应的情绪体验的强度,而且又有加强或减弱“愉快—不愉快”维度上相反极的情绪体验
(3)面部表情反馈的发生无需以“自我知觉”作为中介
该研究让被试做人为表现的面部表情并填写情绪分化量表,对“面部反馈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愤怒表情显著地增强了被试怒体验的强度;(2)面部表情的反馈具有两重性:即既有分化性的反馈效果,它能增强与其相应的情绪体验的强度,而且又有加强或减弱“愉快—不愉快”维度上相反极的情绪体验;(3)面部表情反馈的发生无需以“自我知觉”作为中介。
2、心理过程包括哪三个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
1、认知现象:是人们获得知识或者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基本的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注意则是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征。
2、情绪和情感:其过程是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例如,满意、愉快、气愤、悲伤等,它总是和一定的行为表现联系着。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仅是认识它、感受它,同时还要改造它,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3、意志:为了改造客观事物,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即为意志过程。
扩展资料
知、情、意的辩证关系:
认知、情感与意志分别反映了三种基本的客观事物(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
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知和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其次要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再要掌握每个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
第一步由认知活动来完成,第二步由情感活动来完成,第三步由意志活动来完成,因此从认知到情感,再从情感到意志,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控行为的流水线。
知、情、意的辩证关系在根本上取决于事实关系、价值关系与行为关系的辩证关系。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意志又是一种特殊的情感。
从广义角度来看,知、情、意都是一种认知活动,只是各自侧重于不同的角度,情感侧重于从意义的角度进行认知,意志侧重于从行为效应的角度进行认知。
客体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也是客体的一种关系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意义,才与其它关系属性区别开来,因此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
本质力量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价值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意义,才与一般的价值属性区别开来,因此行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意志是一种特殊的情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心理现象
3、心理学中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呢,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强调的是个别属性。
知觉呢,是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强调直接作用跟整体
它们的关系是,对同一物体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会形成对这一物体的整体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
4、心理学举例说明题。感觉与知觉,需要与动机
感觉是对事物部分属性的感知,比如苹果看起来是红的、吃起来是甜的等等;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感知,比如知道苹果是苹果而不是香蕉。需要是人的需求,比如口渴说明它需要喝水,更加本能。而动机是人的想要做事情的原因之一,可以是更高层面上的,比如,有学习的动机,有画画的动机等等,不一定那么本能~~
5、谁能告诉我详细的鲁宾之杯的由来和作者?
鲁宾之杯是设计史上著名的设计图形。图中首先给人看到的是画面中白色的杯子。然而,若我们的视线集中在黑色的负形上,又会浮现出两个人的脸形,设计师利用图地互换的原理,使图形的设计更加丰富完美。
人们在画面看到的空间是人还是杯子,完全要看他注视的角度是在图形上还是在背景上,或是看整体还是看局部。由于观点的不同,将分别出现不同意义的画面,即双重意象(Double Image)。中间白色部分是杯子,若视线集中在黑色的负形上,看两边黑色部分则是相对的两张脸,而白色则成为“底”,成为“空间”,图和底随时可以转换,都是图形。这就是“互为图底”、“图底反转”。
这种图-底关系的现象,称为鲁宾反转图形。
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同样会用到鲁宾反转图形。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感知客观对象时,并不能全部接受其刺激所得的印象,总是有选择的感知其中的一部分。
鲁宾杯也是平面设计课程中必然讲到的内容之一,他对于平面视觉设计领域研究视错觉和视知觉在图形中的运用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6、心理学中的视觉理论有哪些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许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想确定,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作为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平面广告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没有直接影响的。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
7、社会知觉的心理定势
关于社会知觉的心理定势:有四大效应。1。首次效应:也就是第一印象决定他人对你的印象。2。晕轮效应:以人的一方面决定你的全部。3。经验效应:用自己的经验来评价人和物。4。刻板效应:在人心中总有一些个印象,比如一说到老师或者教授就认为他们是古板,呆板的。用四大效应来分析可谓是全了。
8、认知心理学中的图示和图式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谢谢!
现代图式理论家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示图式概念,诸如框架,知识单元、资料结构、脚本等。这些术语虽然不同,但本质上:是指同一现象。鲁构哈特认为,图式就是表征存储在记忆中的一船概念的资料结构。图式是以存储的一般概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都是具有内在结构的完整系
后者“图示”指得是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所使用的模拟演示图或流程图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8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