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任何话之前请想想你说的话有意义吗
导读:本文讲述了一个17岁男孩选择跳桥自杀的事件,他的母亲在报警后确认了男孩的死亡。这个事件引发了网络上对于孩子的心灵压力、竞争压力和教育制度的讨论。文章呼吁人们不要只是沉浸在天灾人祸中,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灵成长。我们应该换位思考,理解孩子面临的压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如下为在说任何话之前请想想你说的话有意义吗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在说任何话之前,请思考你说的话是否有意义。最近,一名17岁的男孩选择跳桥自杀。该男孩的母亲王某(女性,43岁,上海人)报案并通知了警方。警方到达现场后,在卢浦大桥下发现了男孩汤某(男性,17岁,上海人,中华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120急救人员确认其已经死亡。根据王某的反映,汤某因与同学发生矛盾并遭到批评后,在驾车途径卢浦大桥引桥处时选择跳桥自杀。此事一时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一部分人表达了对这起事件的痛心之情,另一部分则反省自己是否用言语伤害过孩子。然而,更令我无语的是,竟然还有一群人开始跟风咒骂母亲和孩子,他们说:“既然想死,就去死吧,活着也无责任、无担当。”“现在的孩子抗压能力太差,被宠坏了。”“从小被溺爱所导致的后果,无法承受一点挫折和打击,太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考虑后果!”我们每个人都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因此没有资格去咒骂任何一个人。许多自认为是正义的网友,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口头上的快感而说着毫无意义的废话。请永远不要把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这些批评者的理由无非是:过去的环境更加艰苦,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加简单粗暴,吵架、指责甚至打骂都很常见。那么为什么那个时候的孩子不像现在这样频繁选择跳楼呢?这种说法真的准确吗?真的现在的孩子变得脆弱了吗?台湾知名作家龙应台教授的父母是1949年逃难到台湾的大陆难民,他们突然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方式。所以,龙教授从小就在孤独、疏离的环境中长大,没有大家庭的温暖。而且,在刚来台湾的那些年里,他们经常搬家。用龙教授的话来说,她一直是一个永远的插班生。与此同时,她还要担心自己从小在优渥环境中长大的儿子安德烈会不会沉迷于娱乐,担心他将来会成为一个无所作为的人,担心他会在性、毒品和摇滚音乐的年轻冲动中偏离正轨……然而,当她看到儿子回信中写道:“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勤奋,许多人早就计划好了毕业后去哪里实习,有些人甚至已经决定要读博士了。在德国的高失业率下,这些年轻人其实非常谨慎小心,他们知道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好的工作机会。毕竟,生活不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派对。”虽然新一代人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物质条件,不必为温饱发愁,但他们面对更多社会给予的精神压力和挑战。孩子们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进入好学校,拥有美好的未来,他们的童年充满了无数个补习班;在这个时代,他们的同学都擅长乐器、编程和体育等各种技能;与同学相处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们面临着各种诱惑:游戏、偶像剧、物质和各种爆炸性的信息……多到数不清。换做是过去那些孩子的父母,他们能否承受如此多元复杂的压力呢?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我们怎么忍心再把最后一根稻草放在孩子身上?到目前为止,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剩下的或许只有无尽的伤痛了。至少从母亲失手未能抓住孩子后的痛苦反应中可以看出,她将永远后悔自己当时说过的每一句话。我不想纠结于孩子和母亲之间谁对谁错,我只希望通过这件事情告诉自己:将来若我成为母亲,我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经过深思熟虑,是否有意义。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redian/changzhangxuexi/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