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生缺乏激情,集体意识和爱心的原因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哪些?班级中许多学生为何在上课时不积极?
导读:本文讲述了在班级中,很多学生上课不积极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即按年龄阶段来针对解决的办法,并找出问题的根源。文章在课堂上,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时,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使用“可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来解决。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并呼吁教师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如下为有关为何现在的学生没有激情,没有集体意识,没有爱心?都有哪些因素造成?,班中很多学生上课不积极是怎么回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2、班中很多学生上课不积极是怎么回事
是 小学还是初中还是高中呢 每个阶段学生的心里状况都不同 得按年龄阶段来针对解决的办法 归其因还是老师的课不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可以在混乱的情况下先让同学安静 讲个有意义吸引学生的故事把思绪拉回到教师身边在继续讲课 但最终还是得课程组织上吸引学生 老师讲的课风趣带有故事性最受学生欢迎的 学生也会很喜欢这样的老师 理论性太强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学生都不喜欢听 你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凶他们,让他们喜欢你觉得你的课有意思!学生是不乖,你也好好想想怎么才能让他们好好听你的课!
3、课堂上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怎么办?
有两位教师的观点,请借鉴:
一、
不敢回答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出错。针对这一点,在提问之前可先激励学生,用“可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来替代“说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担心出错的心里就会消除。然后,点一个平时积极性较低的同学,让学生重复一遍老师提出的问题,由于这个时候只是重复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容易出错,学生紧张的心里就会得到放松。学生重复了之后,再给予适当的鼓励,可以是一个肯定的眼神,也可以口头上表扬学生声音洪亮或者语言流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信心增强。在问题回答完之后,不管学生答的是对还是错,都应该先对学生做出肯定在给予评价。如果学生回答得较好,应当给予表扬,如果答得不满意,应该给与提示,引导学生自己答出正确答案。
另外,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榜样,前进路上的标杆:一个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最好的激励,尤其这个榜样就在你,我,他身边。我们班级虽然现在已经是五年级了,但我仍在进行一些必要的奖励办法,隔一段时间都会提出一个新的竞争目标。比如说:竞争升旗手、竞争值日班长、竞争文明、卫生监督员……怎样竞争呢,在作业、课堂回答问题、课前准备等方面,只要做得好,就得到一个“一级棒”的印章。特别是上课回答问题,回答几次就盖几个印章,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程度不好的学生也会积极思考,最起码稍微容易一些的问题他是可以回答的。这样其实也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虽然这种方法低年级用的比较多,但我觉得适合班级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二、
记得每一次碰到学生家长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今天你举手了吗?”有时,孩子会绘声绘色地讲述她在课堂上的精彩发言;有时,孩子会就某个问题讲班内同学谁谁谁怎么说;有时,她会很委曲地说,我总是举手,可老师总不请我。
他们为什么要关注孩子课堂上的发言呢?作为老师的我,从自己的教学中领悟到,孩子如果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明孩子对课堂学习很投入;如果孩子能经常在课堂上发言,说明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很融洽,这种融洽是老师和学生对学习成果期望的一种默契,而这种默契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所以,除了孩子的作业以外,课堂发言是最能反映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指标。
我想,课堂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而互动生成必定要靠师生交流才能有效完成。交流主要靠语言,如果没有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是无法实现交流的,只能是老师一言堂。所以,重视课堂中学生的发言,就是希望学生经常地、及时地把自己的学习体验、学习成果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表达出来,与老师、与同学交流。这样的课堂是老师所期待的。因此,关注课堂发言确是教师应有的视角。现在课堂中学生发言的状况,让我感到困惑。其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不经意间,会形成教师只与少数学生交流,而其他同学充当听众角色的尴尬局面。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提出很多启发式问题,但总会被一些很愿,也很能表现的学生抢先回答,他们成了课堂中经常发言的活跃分子。有时,教师会有意地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但问题是其他的学生往往不积极举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即便举手了,站起来交流时,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根本没法用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这些学生就会被看成是不会动脑,没有动脑,不愿参与,不善参与的学生。因此,老师调整了一时间后,又不自觉地只与少数学生交流了,这一过程会显得不知不觉。
(2)通过家长反馈,知道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发言是否令自己满意。有时他们怕讲得不够完整,有时他们怕讲得不够精彩;有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发言不一定正确而宁愿不举手发言。少数原来积极表现的学生还会因为问题的简单而不屑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些学生有时还会看一些人的起劲而在嘴角流露出一点不屑的笑意。此时,我们往往会用个别谈心,用评语,找家长交流,或者评“星”激励学生,但效果也往往是一时的,道理讲得再多,效果不是很理想,现状很难改观。
(3)不难发现,课堂中学生的发言会表现出思维品质的不同特点。例如,有少数学生老师一提问,马上举手发言,这是属于思维敏捷的学生,而他们的考试成绩往往只能在90分左右徘徊;还有一些学生,他们总是用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着老师,但轻易不举手发言,一旦发言很少有差错,而这些学生往往是考试高分的获得者,这些孩子的思维大凡比较深刻;还有些学生,他们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总是搭不到点子上,他们的答案往往会让老师哭笑不得,会造成课堂气氛活跃的假象,所以最不受老师的欢迎,这些孩子的思维是属于发散型的。由此,不同思维品质的学生在对待课堂发言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思维品质。
这是一个与心理学相关的问题,任何一个班、每一个学生都有特别的情形和激励方法,其他人的做法只能作为参考。希望能够帮到你。
4、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
上课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对于高中生而言可能有些难度。但是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如果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必定增强学习的信心,上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听课更有针对性,这也符合当前我们学校课堂改革的理念,对此,我才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 从简单的知识开始。
英语是一门语言,单词,课文,都是需要学生经常,朗读的内容。于是,我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采用自助餐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检查单词时,我不像平时那样点学生的名字,而是让学生自己站起来读单词,我说,你们自己想读几个单词就读几个单词,读一个也可以,读两个也行。随时可以停下来。学生一听,心里乐开了花,没有了心理负担,一个单词对每一个同学来说都不是难事。开始是平时就非常主动的学生读,并且读的单词数量很多,所有的单词两个同学就读完了。我故意批评他们说,读得很好,可是其他同学就失去了机会,读这么多的单词太累了,其他同学可以少读一些,给别人创造机会。果然有了效果,有的同学读了三个单词就停下来,别的同学还意犹未尽地时候就戛然而止了,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读单词,变得像是一个游戏,学习好的就多读几个,学习差的少读几个,课堂充满了乐趣。
2。 分解任务
读课文学生的必修课。我尝试着让学生一个同学读一句,减轻了读一段的心理压力。句子长短不一。学习差的就读短句子,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获得了发言的机会。有时,几个同学同时站起来读一个句子,有的同学就坐下来,有的同学全然不顾,还是读着句子。我趁机鼓励他们说,为什么别人站起来的时候你就坐下了呢,为什么不和他比一比,看谁读的流利,看谁的发音准确,看谁速度快。经我这么一说,下次同样的情况发生时,果真没有几个坐下来的,大家一起读,虽然读不到一块,但是参与度增加了,课堂也活跃了。虽然只有一句话,也能发现学生读音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让学生读一整段,必定会存在更多的问题,一次纠正很多的错误,学生不一定能够记住,但是只读一句话,学生对错误记忆更准确,也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以上两种方式可能没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是先以培养学生的胆量为目的,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让学生不害怕上课回答问题,先用简单的内容唤起学习的热情,在施之较难的问题。
3。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
学习课文时,我总是问学生,这一段谁有问题啊,如果你不理解某句的意思,某个单词的意思,任何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基本是学习成绩较好的能提出问题,其他同学也是老老实实的。老师的作用还是解疑答惑的,通过学生的提问,老师上课更有针对性。我不主张老师把每一个句子都给学生讲一遍。学生手里也有一些参考资料,完全可以自己理解,老师讲多了,反而不利于学生自己动脑子了。
4。 适当地用一些物质奖励
一块糖平时可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对那些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加以奖励作用还是不小的。也不用在上课时就告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有糖吃。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性,卖卖关子也是可以的。课下学生来讨要神秘礼品,老师再趁机表扬一番,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热情更高涨。
5。 组织小组竞赛
当学生为了自己而回答问题时往往不愿意主动,当为了整个组而争取荣誉时,往往能激发出更大的主动性。我曾经把最近学会的知识点变成比赛题目,然后投影让学生找错误,学生往往能一样就发现问题,比我自己苦口婆心地讲解益处大。把作文的范文当成训练记忆力的材料,看看谁能在五分钟时间内背诵范文。让学生主动找出句子中的错误,看谁找得准,改得正确。同样的训练,采用不同的形式,学生更乐于参加。虽然奖励是分数,可是学生无比地珍视,不甘落后。竟然有同学为了获得课堂展示的机会,争先恐后地跑上讲台,虽然在拥挤中跌倒在讲台上,但是学得非常开心。
学生上课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影响。老师要有热情,善于动脑,给学生铺就成功的阶梯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2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