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视觉理论,美感产生的逻辑因素有哪些

laoshi 心理科普 2023-10-15 03:09:07

导读:本文介绍了心理学中的视觉理论以及视觉传达设计学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是其中一個方面,而格式塔心理学则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强调了人们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的基本要求。设计师需要根据观众的反应和直觉进行设计,以达到整体和谐美的效果。美感产生的逻辑因素包括人的审美能力、民族文化心理、人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环境。如下为有关心理学中的视觉理论有哪些,美感产生的逻辑因素有哪些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心理学中的视觉理论有哪些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许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想确定,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作为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平面广告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没有直接影响的。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

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

心理学中的视觉理论有哪些

2、美感产生的逻辑因素有哪些

(1)美感的存在,须以人的审美能力为前提。审美能力一方面包括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的颖悟能力。这说明审美是需要先天的感受基础的。耳聋不能欣赏音乐,瞎不能感受色彩。另一方面,审美能力还是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由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造就起来的。这尤其体现在艺术的创造和鉴赏中。

(2)美感的存在,须以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民族文化心理具有传承性。

一个时代共同的社会文化氛围造就了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心理。每个人的审美心理,既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共同性,又体现了由个人气质、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所造就起来的个性。

(3)美感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人对这个世界,可以有多重角度,多种态度。其中有纯客观的认知态度,有纯主观的实用态度。

以松树为例,植物学家对它进行分类,研究它的生物特征,这就是一种认知态度,木材商人评估它的经济价值,便是一种实用态度。审美关系则超越了一般态度的认知关系和实用关系,英国的布洛则主张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心理距离。这就是一种审美态度。

(4)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动物也有基本的感觉能力,有些动物在视觉或听觉上还超过了人类。如老鹰的视觉、猴子和兔子的听觉等,均超过了人类。

不少动物还有初步的情绪反应,如牛会流泪等,但那只是动物的本能反应。人则由于具有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环境,人化了自然,也人化了自己,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

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阐述审美心理过程的理论观点有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

审美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相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等;

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 ,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

这个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

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强暴的风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后再讴歌菊花的不畏严寒和美丽,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心理机制。

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

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这是个与“距离说”相反的过程。前者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或者拉开了非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移情论的倡导者是德国美学家菲舍尔和李普斯。

审美的生理基础和过程对于审美对象的内模仿。例如审美者以自己的身体内肌肉的紧张收缩来模拟审美对象的动作或姿态——奔跑、飞翔或拔地而起。模仿常常是一种比较轻微地对局部细节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种象征性的模仿。

此说的倡导者是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

弗洛伊德认为,美感产生于性欲的替代性满足,艺术活动是人类性欲的升华行为。性欲常常是被压抑在个人的无意识之中的一种本能。由于涉及个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因而审美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美感与性欲之间的关系。

这点常常是引人注目和引起争论的一个原因;

荣格提出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美感来源于艺术幻想,幻想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些陌生的东西,它们象是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通过遗传存在于个人的无意识的最深层。当审美对象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审美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社会即可得到强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学效果。

布洛通过实验把人对颜色的审美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分为四类:客观类。这一类型的人对颜色的审美态度是只进行客观的理智的分析和评论;生理类。这一类型的人注重颜色所引起的生理感觉,如冷、暖或轻重的感觉;联想类。这一类型的人在对颜色的审美过程中常常产生丰富的联想。例如从蓝色联想到天空或海洋;性格类。这一类型的人认为颜色像人一样是有性格的。如认为红色本身具有热情的性格。

布洛认为属于性格类的人们在对颜色的审美体验中水平最高。因为性格类的人赋予每种颜色以拟人的性格,对颜色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像客观类者只进行理智的分析;性格类者觉得颜色自身能表现性格和感情,不像生理类者只觉得颜色能引起人的感觉;性格类者对颜色的审美感受有很深的客观性,因为他们之间的具体看法常是一致的。而联想者多凭个人的主观经验而定,缺乏客观的一致性。

英国美学家迈尔斯与布洛一样通过实验把人类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也分为四个类型:即主观类(注重音乐对感觉、情绪和意志的影响)、联想类(注意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客观类(专用一种客观的标准来评价音乐本身的技巧)、性格类(把音乐拟人化,乐调各有各的性格和情感)。

迈尔斯与布洛一样,认为四个类型中以性格类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水平最高。

还有人按照在对艺术的欣赏过程中,知觉侧重的不同,把审美心理分成感觉型、想象型和思考型三类。又按在欣赏时感情活动的不同,把审美心理分为陶醉型、共演型和旁观型3类。按照对新奇感的态度分为“保守”型和“进步”型两类。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八个类型。他认为,审美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大多属于“内倾感觉型”或“内倾直觉型”。并且认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显示出他们所属的性格类型或显示出与其性格相反的类型。

美感产生的逻辑因素有哪些

3、蒙太奇和长镜头叙事的心理基础是什么

一、蒙太奇的功能

1、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 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解组合,可对素材进行有机地取舍,选取主要、本质的部分,删除多余的部分,突出重点,强调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从而使内容表现主次分明,实现高度概括;

2、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由于每一个镜头只表现一定的内容,组接有一定的顺序和意图,这就能严格规范和引导观众的关注力,影响观众的情绪与理解,激发观众的联想,引导观众参与;

3、创造独特的画面时间和空间:运用蒙太奇可对现实生活的时空进行重组,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叙述方式和艺术意境;

4、形成不同的节奏:节奏指画面中主体运动、镜头长短和组接所完成的片子的轻重缓急。

蒙太奇是形成影视片节奏的重要手段,它将画面内容节奏和画面间的外部节奏、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有机组合,镜头组接的顺序变化和速度变化,形成视听冲击力,作用于观众心理,使之产生共鸣;

5、组织、综合各种语言符号:通过蒙太奇将影视片整体的各种语言符号融合为运动的、连续不断的、统一完整的声画结合的形象。

6、表达寓意、创造意境:镜头的分切与组合,通过镜头的逻辑关联,从简单的事实中创造出思想、隐喻、节奏、情绪,产生单个镜头不能表达的思想。

一、长镜头的定义

通过变化拍摄角度和调整景别的距离,用一个连续的镜头完成一组分切式镜头所担负的镜头组合任务,以保证叙事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统一性。

长镜头减少了镜头的组接工作,但剪辑工作已经融入到镜头拍摄时的设计中,摄影中根据主体动作和场面内各种关系,变化角度、景别进行拍摄,在一个镜头里展示人物关系、环境气氛的变化及事件的进展。从剪辑角度上来讲,它是蒙太奇的特殊表现,是镜头内部的蒙太奇运动。

长镜头主要用在电视纪实节目中,尤其是纪录片创作中。

长镜头可在一个镜头中,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其效果是利用时空运动的连续可以把真实的现实面貌(包括环境、气氛)自然呈现在屏幕上,能真正体现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具有独特的纪实魅力。长镜头的画面语言非常具有生命力,如果再加上同期声的运用,观众将会更欢迎这种纪录风格的影片。

一些纪录片、故事片导演不轻易切换镜头,不做无根据的移摄,大量采用静止性长镜头(固定视点的长镜头),含有主体的运动元素,并且更加强调以场面的调度来增加画面的生动性和动感,镜头内部蒙太奇仍然在起作用。

二、长镜头的优点

1、镜头内部蒙太奇由于不间断地表现一段相对完整的事件,具有传达信息的完整性,同时把判断的权利交给了观众。

2、镜头内部蒙太奇在表现事实真实性方面,具有说服力。

3、镜头内部蒙太奇由于连续记录事态进展,因此在叙事上具有一气呵成的感染力。

长镜头长镜头不仅有纪实性,还可以用来造型表意。如可用长镜头来宣泄感情,表达一种低沉的、压抑的、拖拉的气氛,也可以表达一种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它引导人们在观赏的时候一边看一边思考,制造一些特殊的效果。

三、长镜头和蒙太奇的区别:前者强调事实,重视叙述;后者强调思维,着重表现。

长镜头与蒙太奇在剪辑效果上也各有不同:

1、蒙太奇的叙事是主观的,表现的;而镜头内部蒙太奇则是客观的、再现的。

2、蒙太奇强调形象对列,而长镜头重视场面调度和时空连续。

3、蒙太奇是剪辑的艺术;而长镜头是摄影的艺术。

4、蒙太奇是强制、封闭的叙事;而长镜头是非强制性的、开放型的叙事。

蒙太奇和长镜头叙事的心理基础是什么

4、人的眼睛和眼神能表达什么?

眼珠转动时流露的心理状态

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正对镜子,试着想想你把钥匙落在哪个间 了,你有几件白色的衣服,小赵长什么样,此时你看到自己的眼球如何运 动了吗?没错,它们都在向上运动。其实,不管你是在回想过去的情景, 还是在勾画未来的场面,只要是有画面感的情景,眼球就会向上运动,进 入视觉影像。

如果你是在仔细聆听音乐会或正跟别人在谈话,眼球则会跑 到中间,这意味着你进入了听觉世界。而当你觉得腰酸背痛,被你家的小 动物咬了,被针扎了时,眼球就会往下运动,因为你正被感觉、身体触觉 的情绪所控制。 通常,一个认真听你讲话的人,眼球绝对不会向上翻起。一个正在积 极动脑的人,眼球也绝对不会定住不动。

总之,眼球往上时,是视觉的、 影像的;眼球在中间时,是听觉的、声音的;眼球往下时,是感觉的、身 体的。 那么,眼珠转动时会流露出怎样的心理状态呢?

眼珠惯于向右上方转的人

眼球处在右上,表示视觉想象,想象从未见过的样子、创造新的画面组合。比如,想象明天要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眼珠向右上方转时,人的脑中便会浮想幻想中的事物,这说明这类人其实很喜欢做白日梦。

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只会凭空想象、天马行空,因为很多发明和新的实质性的建议都是从想象开始的!这类人的另一专长是在逻辑上,只要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加以逻辑的,说不定就会发明一些惊人的产品呢!

眼珠惯于向右下方转的人

眼球处在右下,表示内心感受,情感的触动,身体触觉。比如,摸仙人掌的刺有什么感觉?恋爱的滋味怎样?郁闷时是怎样的感受?……眼珠惯于向右下方转的人,心思细密,思考力特强。

与这样的人相处时要特别小心,因为他们疑心重重,常以为自己是侦探,只要有少许的蛛丝马迹,便会想很多东西出来。而且这种人做事太精,所以千万不要与其有金钱上的瓜葛,否则便会为自己惹来烦。但如果对方不是每次思考时都眼珠转向右下方,只是偶尔才这样,则表明他在此时所说的话不太可靠。

眼珠惯于向左上方转的人

眼球处在左上,表示视觉回想,是在回忆过去所见的画面和脑海里的场景。

比如,昨天午餐有几道菜,附近有几间便利超,路过了几条街……当人在回忆过去的经历时,便会望向左上方。这类人时常喜欢翻来覆去地回忆往事,所以对这样的人要有耐性。他们在社交场合聆听别人的发言或自己发言时,时不时也会把这种思考方式带进来,这样的人在交往中较为常见,可以作为一个类型化的表现。

眼珠惯于向左下方转的人

眼球处在左下,表示听觉在发挥作用,是有情绪的内心对话,是在对自己说话。

比如,对自己说句鼓舞的话,哼唱一首自己喜欢的。

这类人想象与思考力都很强,他们喜欢自在地享受生活,可能会给人好吃懒做的感觉,不过这是一种错觉。事实上,这类人比任何人都会安排生活和工作的关系。他们会比较认真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也会把自己的见解坦然地表露出来。所以对这种喜欢自在、坦然相对的人,千万不要给他们感,否则你会把他们吓怕,令他们从此与你保持距离,以后再取得他们的信任就很困难了。

如果你是领导,就该给他们一个轻松的氛围;如果你是他的同事,就该保持平和的态度。

眼珠惯于向左右运动的人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眼球向左边运动是对过往的记忆,向右边运动则是对未来的、未发生事件的畅想。可能的例外只有左撇子。

当眼球向左运动时,你可能在回想昨天晚餐吃了些什么,前天去了什么地方,上个月认识了几个朋友,诸如此类的问题。

当眼球向右运动时,你则可能在计划明年的生日怎么过,明天的工作有什么安排,你的新家要怎么布置。可见,在回忆过去和畅想未来时,眼球会朝不同的方向运动。

如果眼球出现了迅速地左右运动的情况,表达的意思又不同。在辩论赛上,经常会看到这种高频率的眼球运动。通常,辩论中被诘难的人,眼睛会快速地左右运动,因为他的大脑正在展开忙碌的思考,希望寻找到合适的办法来应对诘难。

可见,一个人在绞尽脑汁思考时,就会出现这种左右转动眼球的动作。此外,一个人紧张、不安,或怀有警戒心时,同样也会左右转动眼球,因为他们希望在全幅的视野中把握住情况,尽量收集情报,或者试图稳定心情。

眼球动向提供的线索最明显,蕴藏的信息也非常丰富。因此,它的运用很广泛,深入各个领域,如人际沟通、教师的教学与、领域等。 不是有病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7938.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