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刻板现象晕轮效应的区别,【生命之歌】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几种心理效应左嘉琳
导读:本文介绍了晕轮效应和社会刻板印象的区别。晕轮效应是指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两种现象的弊端不同,晕轮效应忽略个别差异,或者是基于同一种团体感情,刻板印象则过于笼统,忽略事实。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知觉特征的整体性有关,而刻板印象的形成则包含了社会真实和实际情况。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社会刻板印象,让我们更加依赖它们来简化我们的认识过程。如下为有关社会刻板现象晕轮效应的区别,【生命之歌】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几种心理效应左嘉琳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社会刻板现象 晕轮效应 的 区别
区别
1、对象不同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2、弊端不同
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而刻板印象过于笼统,忽略个别差异,或者是基于同一种团体感情,刻板印象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是错误的。
刻板印象的分类多趋向于两种极端,或是偏好、或是偏恶。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大多与知觉者所受的社会教育有关。
3、形成原因不同
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我们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我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
刻板印象形成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实,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类人群的实际情况。所以,利用刻板印象可以简化我们的认识过程,使我们能迅速地适应某种环境。
扩展资料: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我们通常通过两种途径获得社会刻板印象。
一种是我们直接与某种人接触,然后将这些人的特征加以概括和固定化。比如,我们从生活中可以直接获得关于老干部、工人、教师、知识分子、商贩的印象。另一种是通过间接材料来获得的,如他人的介绍、大众媒介的描述。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社会刻板印象。我们从电视和其它媒介中,看到了我们不可能实际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并且当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社会时,我们会越来越依赖大众传媒的描述。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晕轮效应
搜狗百科—社会刻板印象
2、【生命之歌】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几种心理效应 左嘉琳
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初次印象包括谈吐、相貌、服饰、举止、神态,对于感知者来说都是新的信息,它对感官的刺激也比较强烈,有一种新鲜感,这就如同在一张白纸上,第一笔抹上的色彩总是十分清晰、深刻一样。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一种直观的感觉,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往往不太可靠。
如某些青年往往凭第一次见面时,对对方是否有好感,作为能否进一步深交下去的标准。印象好的就交往,印象不好的就不屑交往,导致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当中。但首因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不可回避的,它决定交往是否延续,并影响今后的交往质量和结果。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力求在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比如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所谓“后摄”作用。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的作用较大,而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的作用则较为明显。
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如某人平时表现很好,可一旦做了一件错事,就容易给别人留下很深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平时两人关系很好的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就闹矛盾,甚至反目为仇,根本不考虑平时两人的深厚友谊。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克服近因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要学会用动态的、发展的、历史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晕轮效应 我们第一次与一个年轻人交往,如果他长得眉清目秀,衣冠整洁,举止彬彬有礼,我们就会对他产生一个好印象,并给予他积极肯定的评价,认为他有教养,有才能,工作一定不错,并可能预言他前程似锦。相反,如果这个年轻人衣帽不整,讲话吞吞吐吐,我们就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还会给予他消权否定的评价,认为他知识浅薄,缺乏才干,甚至认为他是一个不可信赖的人,将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
这就是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晕轮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因此,晕轮效应是先入为主、凭第一印象一锤定音的结果。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就是典型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所产生的认知偏见是一种明显的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看全面的认知现象,往往会歪曲一个人的形象,导致不正确的评价。纠正的方法只能告诫自己不要以偏概全,凭一时主观印象行事。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克服晕轮效应,相信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在交往中多了解对方,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另外,在交往中也可利用晕轮效应,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四、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知识分子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白面书生”形象;农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分的形象;法国人是浪漫的,英国人是保守的;女性是温柔的、细心的;男性是理性的、豪爽的、粗心的等,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像“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五、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也叫自我投射效应。
自我投射指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强加于人,以为他人也应如此,结果往往对他的情感、意向作出错误评价,歪曲他人愿望,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典型的投射效应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有着相同的好恶、相似的观点。这种情况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有的人对别人有成见,总以为别人对他怀有敌意,甚至觉得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挑衅色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以为别人同样感兴趣,便高谈阔论地讲个没完;自己喜欢议论别人,就总认为别人也在背后议论他;还有的男生或女生暗恋上自己喜欢的异性时,总认为对方也喜欢自己,在观察对方时,总觉得对方对自己有意,对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友好的表示,甚至一句玩笑话,都会被他(她)误认为是爱的信号。
投射效应是一种自我防御的反应,有时会有利于人们相互理解,有利于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但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主观猜测,也常常会造成误会和矛盾。
作者简介:左嘉琳,女,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3、心理学中的晕轮反应和拍马屁的人以及唱反调的人区别是什么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6种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2、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3、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良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
反之,则被赋予其它不好的品质。
4、刻板效应:人们头脑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
5、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调整与改变自己使其变得与其他人更相似。
6、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7、名人效应 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8、角色效应: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9、奖惩效应: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
10、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4、印象的构成取决于什么
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印象的形成有一半以上内容与外表有关。
不仅是一张漂亮的脸蛋,还包括体态、气质、神情和衣着的细微差异。
第一印象有大约40%的内容与声音有关。音调、语气、语速、节奏都将影响第一印象的形成。
第一印象中只有少于10%的内容与言语举止有关。仅供叁考
5、谈谈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对你人际交往的启示。 300字左右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系列之“首因效应”(仅供参考)
【基本概念】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
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
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如何把握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
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并不是难以改变的。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的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首因效应小故事】
①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同样,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②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
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首因效应与职场】
首因效应职场上到处可见:“新官上任三把火”、“早来晚走”、“恶人先告状”、“先发制人”、“下马威”。。。。。。 等,都是想利用首因效应占得先机。
首因效应完全可以解释这样一种职场怪现象:有的人吃了相貌的亏,有的人却占了相貌的便宜。这也是大学生求职前纷纷跑到美容院整容的原因之一。相貌不佳者,其实根本不需要整容。
一是去谋求不计较相貌的职业;二是学点心理学,任何事情都抢个先,占尽首因效应带来的职场先机。
【首因效应的启示】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实验证明,第—印象是难以改变的。而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风度,—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首因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6、以貌取人反映了哪种人际认知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是指对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某种事物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1】。也是由社会按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分类而形成的固定印象【2】。
刻板印象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况,节省时间与精力,但是往往可能会形成偏见,忽略个体差异性,人们往往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若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或可扭曲为歧视【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renjishejiao/31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