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保护壳
导读:本文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咨询师向一位经验丰富的香港老太太咨询。老太太向她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提到了一个学生米纽庆的故事,那个学生曾经在咨询中受到其他同学的挑剔批评,但她通过批评不断成长,最终展现出了自己的潜力。文章探讨了「壳」的概念,即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限制我们的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文章呼吁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壳,走出舒适区,追求真正的成长。如下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壳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壳」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壳」,它可能是来自于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或者其他因素的束缚。这个「壳」可以给我们一种安全感,让我们觉得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徘徊就已足够。然而,这个「壳」也可能成为阻碍我们成长的障碍。
2. 老师的故事
我咨询老师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香港老太太。她曾在美国学习心理咨询并在那里工作多年。她常常与我们分享她自己的成长故事。有一次,她讲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亲身经历。
3. 米纽庆督导的评价
在她年轻的时候,她带着一个个案去找米纽庆督导。那时的她刚开始学习家庭治疗,对咨询过程还不够熟悉。尽管她设法掌控了局面,但并没有取得非凡的成果。她向米纽庆汇报这个个案后,其他同学都给予了正面评价。然而,米纽庆却发表了截然不同的意见。
4. 米纽庆的观点
米纽庆表示,她是他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他认为其他同学的称赞实际上是说她只能达到这种程度。在米纽庆的鼓舞下,其他学生开始提出更多批评性意见。这其中尤以一个同学为甚,他对她的报告提出了许多挑剔的意见。
5. 从挑剔中成长
为了应对这个同学的批评目光,她不得不提前做更多的准备工作。然而,正是这些批评推动她在咨询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来,在某次关于教导学生的讲座上,米纽庆提到了这个故事,解释了他为何如此对待她。他认为,她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学生,但她经常隐藏在自己移民女孩的身份壳中,满足于做事情的平庸水平。他之所以称赞她,是为了逼她走出自己的壳,展现真正的潜力。这样,她才能够真正成长。
6. 老师的直言不讳
我的咨询老师是一位非常直截了当的老太太,她总是对咨询的要求严格要求精益求精。我很难想象她在拥有自己移民女孩壳、认为做事情差不多就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7. 各种壳的表现形式
从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中,我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壳。它们可以以各种形式出现,比如「作为一个男生,我粗心是理所当然的」、「作为一个女生,我怎么能做到呢?」等等。这些壳固守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期望和看法。它们原本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工具,却变成了我们停止前进的借口。
8. 自我限制的壳
我有一个朋友在伦敦读设计学的研究生。在国外的设计课程中,任务繁重、作业众多,经常需要通宵熬夜。她曾怀揣着成为杰出设计师的雄心,但在那里却倍感沮丧,甚至想过退学。
9. 看到他人的不足
有一次,她在某个学术会议上看到了国内某位知名大学设计系教授的作品。她和同学们一致认为,这位教授的作品仅达到了他们所在学院本科生的水平。尽管她表面上是在感叹国内和国外教育的差距,但我想,她之所以如此兴奋,可能有其他的原因。
10. 自我设限的理由
她之所以对这位教授的作品感到高兴,是因为她找到了一个可以解释她自己挫败感的理由:既然这么有名的教授都无法做到更好,那么作为一个刚刚从国内来学设计的女生,她又能怎么样呢?这个理由缓解了她的焦虑,却也成为了阻碍她进步的壳。
11. 旁观者的哲思
我曾经从旧书摊里买过一本名为《旁观者》的书,它是由一个诗人写的。书名深深吸引了我,尽管我并没有读过。「旁观者」,观察但不参与,冷峻而又充满智慧,是一个理想的角色。后来,「旁观者」成为了我自己身份的隐喻。
12. 走出舒适区
当我脱离体制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后,我意识到只满足于舒适区是无法成长的。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壳,走出舒适区,不断挑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ziwojuecha/1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