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从哪几方面研究了人际沟通,沟通30%是内容70%是情绪的是什么法则定律
导读:本文介绍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着重强调了人际沟通、人际交往以及发展心理学中的人的需要。文章中提到了“7:38:55法则”,即外表的重要性比内在更为重要,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别人对能力的肯定。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禅宗思想,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可以通过修行直接成佛。整篇文章旨在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内心和行为。如下为有关管理心理学从哪几方面研究了人际沟通,沟通30%是内容70%是情绪的是什么法则定律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管理心理学从哪几方面研究了人际沟通
人际交往离不开社会,社会心理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的人的需要,是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的方向。人际关系的敏感探测器是自我暴露程度,人际关系的中等交往频率最具有吸引力,在人际交往中特别要注意参照群体的价值观以及重要人物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力。
2、沟通30%是内容70%是情绪的是什么法则定律
1、”7:38:55法则“是:
旁人的观感,只有7%取决于真正谈话的内容;而有38%在于辅助表达这些话的方法,却有高达55%的比重决定于外表。
2、”7:38:55法则“具体的含义是:
外表的重要性还比内在更胜一筹,往往一个人的内在很专业,而外在却不够专业或者毫不在意,都会直接地影响到别人对能力的肯定。
3、 柏克莱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马伯蓝比,做了长达10年后的研究后得出了“7:38:55法则”——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只有7%是来自于说的内容,具有的能力,有38%来自于辅助表达这些话的方法,也就是口气手势等等,55%来自外型与肢体语言,即外表。 嗯,对
3、3。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好玩的国学: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慧能大师,被尊为禅宗六祖,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只要见心见性,就可以顿悟成佛,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好玩的国学精选慧能大师中最经典的15句话,读完自觉人生清凉心无挂碍!
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好玩的国学:人人都有本性和智慧的觉性,这本来是清净的,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要是能用三世一切佛一切祖的同心,直到永远,就可以证得菩提了!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好玩的国学: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3。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好玩的国学: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好玩的国学: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5。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好玩的国学: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6。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好玩的国学:迷失的时候需要老师要救度,开悟之后就是自己救度自己了。
7。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好玩的国学: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但是佛性本来就没有南北之分。人人都可以成佛!
8。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好玩的国学: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的心动了。
9。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好玩的国学:凡夫本来就是佛,烦恼本来就是菩提。
10。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好玩的国学:迷惑的人靠嘴说,而智者总是心在行动。
11。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好玩的国学:前念迷失自性,就是凡夫俗子,后念悟得自性,就是佛!
12。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好玩的国学:如果不开悟的话,佛就是芸芸众生,一旦开悟了,芸芸众生就是佛。
13。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好玩的国学:心平气和何必辛苦地持守戒律,行为正直何必用修禅?
14。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好玩的国学:世人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万法都是从自性中生发出来的。所以,你平时想的坏事,就会萌发恶行,想的都是善事,自会萌发善行。
15。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好玩的国学:菩提都是在自性中找到的,何必向外求什么玄妙?
好玩的国学,为您提供最有趣有益的国学文化。
4、怎样克服与上司沟通的心理障碍
谈到和上司的沟通,很多下属流露出畏难情绪,不愿甚至害怕和上司沟通。尽管上司对自己也算不错,尽管彼此并无大的冲突,尽管心理上也明白沟通很重要,但是工作起来,会自觉不自觉地减少沟通的机会,或者减少沟通的内容。不论在国企、外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沟通的心理障碍来自于你的观念 陈经理,新到一个企业做中层管理人员,上任3个月,他就显示出突出的才能,可是他发现,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反而招来了上司不断的质疑和不信任。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半年后终于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绩,这时上司找他认真地谈了一次话,表扬了他的工作业绩,提出了他存在的几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沟通,举例之一是他很少主动进入上司的办公室谈工作进展。陈经理有些不解:既然让我来做事,就交给我好了,为什么还要不断的沟通,有什么必要? 陈经理的障碍来自于他对沟通不合理的观念。对于沟通,人们有很多习惯的认识和观念,这些观念有的来自成功经验,有的来自失败教训,它曾经在某个阶段深深地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活,于是人们就会自然地把这些观念带入新的环境中,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很多下属自信地认为,这些想法是对的,于是忽视了他们不利的一面。比如: 观念1:不要和上司走得太近,别人会有看法。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小时候不愿经常和老师接触,怕同学认为自己“打小报告”、后来不愿和领导沟通,怕被误解为“拍马屁”、和上司习惯性地不愿意走得太近,担心引起他人的误解; 观念2:不要和上司说得太多,言多必失。和上司相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传统文化的熏陶,工作之后的挫折,或多或少地让人们对上司保持着距离。不远不近、不亲不疏会让下属更加有安全感; 观念3:上司对自己的频繁询问是不信任的表现。不少下属认为,交给自己工作,就应该充分放权,只要有业绩就可以了,上司不要过于在乎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更不要指指点点,否则会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 观念4:在上司面前就应该展现优秀的一面,不应暴露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难处和细节。几乎所有的下属都愿意让上司看到自己良好的特点和结果,但是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枯燥、甚至不顺利的过程,下属们不愿意上司看见这些环节,所以,在成绩不突出的时候不愿意和上司更多地交流; 观念5:和上司最好像朋友一样相处,自己是来帮助上司的而不是打工的,但是当上司对自己的态度并不象朋友时,会有失落的感觉,远离上司; 观念6:上司聘我来是工作的,时间紧,任务重,只要能出业绩就会得到上司认可,没有必要把时间花在频繁的沟通上,相信上司也会希望自己这么做。 专家建议:尽管这些观念的形成是有客观原因的,但是当你被这些观念支配的时候,你需要辨别一下,哪些观念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环境和上司,哪些观念是早已需要摒弃的;哪些观念需要重新塑造。你还需要搞清楚,克服观念的不利影响,你应该注意些什么。合理的沟通观念是:和上司沟通是工作中的重要职责,从中你需要了解上司意图,获得上司支持,把握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在计划上统一步调,避免向不同的方向用力,影响整体效果。 沟通的心理障碍来自于你上司的反馈 沟通是双向的,既要表达也要反馈,几乎每一下属都会很在乎上司的反馈。良好的反馈会激发人们沟通的积极性,而不适当的反馈会挫伤沟通的积极性。尽管上司们都会希望下属和自己主动地进行沟通,但是很多上司会在不经意间给予下属不良的反馈,比如: 上司很忙,边听你说话,边看电脑,这样传达给下属的一个信息是不希望被打扰,下属沟通是一个添乱的事情; 上司脾气很急,下属的想法让他情绪波动很大,甚至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这样,下属就会很紧张,担心自己会造成上司的坏情绪和失误; 上司习惯命令而不是商讨,下属会感觉自己是被动的,只要服从就好,不需要主动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上司的态度有过几次不良好的表现,比如瞪眼睛、用难听的语言中伤下属、突然打断下属兴致勃勃的谈话等,下属会产生排斥情绪; 上司的决策会直接影响自己的绩效,而自己有不善于打动上司,为了保证沟通的实效性,下属不得不小心地选择合适的时机,避免自己的思路被否决,于是减少沟通的次数; 上司没有实质的反馈,尽管沟通次数很多,但是缺乏有指导意义的反馈,下属感到沟通没有效果,降低沟通的积极性; 上司在沟通中指导的过细,让下属感觉到每一次沟通,都少了工作的自由度,或者有些不知所措,下属会有意无意地躲避上司。 专家建议:沟通中不能得到上司良好的反馈,的确是很影响积极性的。但是,调查也发现,很多上司并不是真的“折磨”下属,常常他们对下属的反应感到惊讶。所以当上司反馈不佳时,你首先需要做个判断,是否有可能让上司意识到他的问题所在。然后,你要么在合适的时候提醒上司、改变上司,要么做个“厚脸皮”的人,从心理上增强受挫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不论上司的言行举止是否合适,履行自己工作的职责还是最关键的。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renjishejiao/25603.html